厦鼓海域载货小木船变专职客船 无序航行险象环生

27.07.2014  16:55

  厦门日报讯(本版文/记者 汪长福 徐景明 黄晓波 吴耀东 实习生 林铭鸿 宣佳男)站在鹭江道轮渡码头,游客林女士放眼望向大海,除了收获美景,也换来几许心惊:眼前的这片海域,恍如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险象环生。这边,大量船只顺着航道而行;那边,满载着游客与货物的一艘艘小木船,总是“颤颤巍巍”斜插进来,驶向鼓浪屿。更有无数搭载汽油机的快艇开足马力,以“40秒过岸”的高速来回横穿鹭江,与密集的顺向船只交汇于航道之中,随时都有撞船的可能。

  暑期到来,升温的不仅仅是天气,更包括人气。最近,鼓浪屿日均5万人上下的客流量,将“摆渡经济”催生到了一个新热度。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在厦门水域“摆渡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小木船和快艇,却问题重重。第一码头、和平码头、黄家渡渡口,只要有游客的地方,就有小木船或快艇的身影,它们让航线安全面临威胁,给厦门的海上旅游交通增添了不少安全隐患。有市民呼吁:危险客观存在,勿待亡羊补牢。

  1

  人货混运 超载严重

  超载五成是常态,乘客被挤到船沿上

  虽然厦鼓渡轮依旧是运送游客往来厦鼓的“主力军”,不过,这条海上线路形成的庞大客运市场,早已引起其他船只“垂涎”,不少小木船正在抢食这块海上客运蛋糕。

  “这些小木船有如陆地上的黑车。”厦门市民的这个形象比喻,切中了厦门水域的海上交通乱象——有的载货小木船并非海上载客的正规军,但是照样拉客上船,不仅人货混载,更普遍存在超载现象,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超载的问题尤其严重。昨日记者登上一艘小木船,驾驶室外墙的“安全告示牌”醒目地标着“载客定额:25人”,但实际上载了近40名乘客。记者半年来多次探访这类小木船,几乎每一次,小木船超载人数都在50%以上,春节期间,记者甚至经历过一船超载一倍的情况。

  大多数这种小木船,甲板都没有护栏,也没有固定的乘客座椅,船上准备了很多小小的塑料凳,乘客就在甲板上,坐着这种毫无固定措施的塑料凳,人多时都被挤到了船沿上。

  昨日已算风平浪静,但是浪花还是能打到船沿,溅到乘客身上。要是浪再大一点呢?后果堪忧。

  2

  安防缺位 措施薄弱

  上船不穿救生衣,行船没有救生员

  既然船沿没有护栏,那救生衣总该穿着吧?可惜的是,船上的救生衣,基本是摆设。

  昨日在第一码头坐上一艘小木船后,记者留意到,驾驶室里虽备有与其额定载客数相符的救生衣,但在记者的询问下,船老大却表示,行程不长,没必要穿。

  另一路从和平码头乘坐小木船的记者则注意到,小木船在行驶过程中仅有一名驾驶员,没有其他救生人员,而且,游客上船后,没有看到救生衣的影子,也没有被通知要穿好救生衣。这些木船的船沿普遍仅有一双鞋高,安全防范措施如此薄弱,不免让人忧心忡忡。

  更让人担忧的是,即便是到了夜间,小木船也不停歇。昨日晚上八点多,夜色已浓,记者在第一码头依然见到有多艘人货混运的小木船相继出发。黑暗之下,安全更加没有保障。

  3

  靠岸不稳 摔伤频发

  上岸需“连跨带跳”,老太摔得腿骨折

  停船上岸,也是一个“危险时刻”。

  开到鼓浪屿的木船,绝大多数停靠在黄家渡。黄家渡是个“一条直道伸入海”的地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更接近“渡口”而非“码头”,所以,船只停靠时有个特点——靠码头侧边并排停靠,而且往往并不平稳。这时候,船只若是停靠外侧,乘客要上岸,只能连跨带跳,越过好几艘船,才能最终跳上码头。而就是这样的“连跨带跳”,栽了好多游客。

  就在半个月前,有位六十多岁的游客老太太,就在上岸过程中,一个踉跄跌了,直接把脚摔骨折,急送对岸医治。“找人搀扶上岸?那很难做到,因为一艘船就一个开船的人,顾不来。”黄家渡边防站的郭站长告诉记者,往前追溯,因为坐小木船跌伤的、夹伤的,类似案例,并不少见。

  除了游客上岸,货物装卸时也容易出问题。郭站长告诉记者,由于船只总是满载,板车工拉货上船装卸时,不时因为货物太多无处立足,最终从船沿跌落。

  此外,木船在黄家渡大量下客,经常会影响码头货物装卸。昨日记者在现场,就碰到一名搬货人员抱怨:“这里天天这么多人,很影响我们搬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