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整治回归净与静 点滴变化获居民和游客点赞

25.05.2014  10:51

  厦门日报讯(记者 黄晓波 黄圣达)最近一周,鼓浪屿又多了几个“品质新符号”:获批筹建“全国艺术文化海岛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获选2013福建年度最佳生态旅游岛。与此同时,申遗也进入冲刺阶段。

  每一个“符号”,都与半年来,鼓浪屿整治提升所积下的点滴进步不可分离。

  整治、整合、提升。以人为核心的鼓浪屿整治提升蹄急而步稳。

  连日来,记者上岛走访,感受半年来岛上的变化。半年间,路面干净了,油渍变淡了,广告清爽了,违建减少了,整治成果正在显现;半年间,花草种起来,乐声响起来,彬彬有礼、和睦相亲的民风慢慢回归;半年间,社区功能被提上新的高度,社区服务得到强化,惠民项目接踵推出。

  随着越来越多涉及建立机制、着眼长效的新动作陆续推出,整治提升还将持续走向深入。

  整治

  烧烤难见了

  违建零增长

  烧烤摊,确实不见了。

  找个晴朗的午后,到福建路溜一圈,就能体会到烧烤摊消失带来的直观感受:竹签少了,油渍少了,噪音也少了;再转转小巷。市场路58号深处,原本大量堆积的纸皮杂物无影无踪;内厝澳路421号大院深处,曾经堆满的废弃家具一扫而空;鼓声路16号后方散落着的废弃烧烤车、黑炭,一扫而空……半年来,一次次“洁净家园行动”,清理岛上一百多个卫生死角。

  一个月前,“门前三包”的落实,也让商家门前添了份洁净。

  鼓声路2号家庭旅馆、鼓声路8号后山、安海路4号附楼……许多之前发现的违建,如今都已拆除。据了解:整治提升以来,岛上已拆除违建4655.96平方米。目光所及的变化,还有违规户外广告的锐减:800多块让人眼花缭乱的违规广告被拆除,面积近2000平方米。

  “战果”的背后,离不开一批新制度的建立:新增违建一经发现三天内拆除的“隔日拆”制度、建材上岛报备制度,都为实现违建的长效管控提供了基础。

  一系列着眼长效的机制,正在逐渐形成:厦金航线全部迁至五通码头运营,进出岛交通的重新组织和疏导,已经提上日程;首批88个WiFi热点开通,为“智慧旅游”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4月初,《鼓浪屿商业业态控制导则(暂行)》伴随岛上商事登记重启同步推行,拉开岛上商业业态调整大戏的序幕。

  4月,总结整治提升以来的经验与成效,《鼓浪屿整治提升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出炉,从鼓浪屿的人文特性出发,提出鼓浪屿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并拟定整治提升的行动大纲。经过周密调研、广纳民意,目前《征求意见稿》正在不断修改完善,将为鼓浪屿整治提升进一步指明方向。

  提升

  环境在美化

  文化在回归

  安海路上的社区园圃,红朱蕉开得正艳。居民郑雅聪隔着木篱笆往里张望,脸上绽开笑容。这是鼓浪屿上的第一块社区园圃。在厦门日报社和鼓浪屿街道的共同推动下,如今岛上已有10多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变身为社区园圃,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

  花开遍地,这是连日走访中,社区园圃带给记者的印象:安海路、黑猫花园、乌埭路口、长寿园……每一块园圃都被精心养护、欣欣向荣,愉悦着居民的身心。

  这是一套逐渐成形、覆盖全岛的长效模式:由政府确定地块、采购花苗,由热心居民接手后继的认养和种植,再由专业的“社区园圃顾问”提供技术支持。如此下来,在造就一块块社区园圃的同时,也加深了街坊间的来往。邻里间的情感在园圃中重拾,正像居民陈幼丽理解的那样:种的是花,聚的是心。

  而在鼓浪语文化社群群友白毅眼中,提升的,不仅仅是环境。“春之声——荣耀与绽放”厦门二中校友音乐会的举行,“大航海时代与鼓浪屿”西洋古文献特展的开展,大型电视纪录片《鼓浪屿往事》的开拍,漳州路54号、安海路61号等12栋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在白毅看来,一项项文化提升项目如期推出,代表的正是蔓延至全岛的文化品位、艺术气质提升。

  彬彬有礼的民风、静且净的人文气息,正重新在岛上凝聚;共谋、共建、共管的意识,正渐渐在岛上生根发芽;鼓浪屿这座社区与景区相互依存融合,饱经文化积淀的小岛,正朝着文化社区、文化景区渐渐回归。

  惠民

  20多个项目

  获居民点赞

  从安海路往晃岩路方向走,五分钟后,就能看到一片老人门球场。不久前,这里刚举办过一场“鼓浪屿杯”门球邀请赛,23支客场球队对场地的称赞,让东道主鼓浪屿门球队的老年居民们,深感自豪。

  这片门球场,是年初完工的惠民项目之一。类似的惠民项目,半年来完成至少20多个。

  原第一医院鼓浪屿分院换了块牌子——第一医院鼓浪屿医院。一字之差,却有着质的升级,“门诊部”一跃成为向“二级乙等”标准看齐的综合性医院,大为缓解岛上“看病难”问题。

  本月,厦门岛向鼓浪屿第三、四回海底电缆基本铺设完成、地下供水管网综合改造完成规划,这些,都将有效缓解岛上的“电荒”和“水荒”。

  再算上广受好评的便民服务站、爱心餐桌等,一个个惠民项目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居民面前。

  热情被激发,居民们提出了更多建议。

  社区功能的强化,惠及民生的提升,为居民生活带来闲适与惬意,而这恰恰形成了良性循环——居民受益的同时,也在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