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前的裴仙宫

28.07.2014  12:24

                                           

                                           

                                             

                                           

                                           

  开篇的话

  岁月是一条悠远的河,往事有如细沙在河中积淀。若任其沉寂,它永远是沙粒;若把它淘捡出来,用时代的眼光去审视,它或许会焕发出异彩。

  本报策划良久的专栏《旧事新说》本期开篇,意在引导读者与我们一道,用新视野、新思维去回忆往事,赋予往事以新的内涵、新的生命力。

  肃威路在福州鼓楼区中心,路不长,一头接鼓西路,一头接省府路;肃威路不宽,不宽的路上还有商贩临街设摊,让原本的道路变得更窄。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肃威路因为有了座“裴仙宫”,使得这条路人气很旺,名气很响。

  裴仙宫是福州香火旺盛的道教宫观之一,相传,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46~1067年),浙江绍兴人氏周简洁在督署为幕客时,关心民间疾苦,辅政多施恩泽于民;平时宣扬道义,勉励人们从善行善,故深受民间百姓称道。周简洁后弃官入霞府修道,法号为“非衣真人”,人们便把“非衣”与“真人”合称为“裴真人”,俗称“裴仙爷”。

  裴仙爷佑及桑梓,显化遐迩,四方敬奉。历朝历代,有多省署首揆亲率文武僚属,向其顶礼膜拜,以表诚敬;四方之士民道众,“咸瞻钦仰,络绎于途”,香火无间,历经千年。

  据说,当时的裴仙宫建筑宏大,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民国建省时,闽都督府、福建省长公署及福建省政府的办公处所,就设在裴仙宫内,之后才将其大门前的路叫做“省府路”。

  据考证,裴仙宫由民国政府出资改建有2次,第一次为民国12年(1923年)萨镇冰任福建省长时,集资重修,扩建殿宇,改祠为宫。第二次为民国23年(1934年)陈仪为福建省主席时,将宫殿扩建为两层。

  说到陈仪改建裴仙宫,背后有一段故事。陈仪曾留学日本,不信道不信佛,就任福建省长后,看到政府大院里的裴仙宫,心里十分不爽,更不愿学前任官员进宫顶礼膜拜。谁知有一天,他放在抽屉里官印不翼而飞,这让他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在寻找无果后,有人进言让陈仪去求裴仙师,最后官印终于找到。为了表达对裴仙师敬重,不仅让其妻子送樱花种于仙爷楼外,还动用“公款”将宫殿扩建。

  春去秋来,裴仙宫屡经兴废,上世纪60年代,更是荡然无存。直到改革开放,裴仙宫才得以恢复,并将宫观建在原先旧址附近。

  说到裴仙宫的“旧址”,其标志物就是一棵榕树,在榕树成荫的福州,这棵榕树可不一般,因为经园林部门鉴定,这棵大榕树的树龄几近千年,是当年裴仙宫门前的大树。相传,裴仙爷当年就是在这棵榕树下羽化成仙的。宫观半环绕这棵树而建,可见这棵树何等的“尊贵”。

  裴仙宫老道长陈燊官,把这棵树当做“镇宫之宝”,并每年为它举办“榕树节”,如今这棵榕树依然枝繁叶茂,冠覆175平方米左右,围径13.5米,11人牵手方可合抱,被列为福州市保护树木。1997年秋,省政协原主席伍洪样为古榕题词:“榕城第一古榕树”。

  如今陈燊官的儿子陈锦丰接替父亲担任裴仙宫住持,他说,近年来自台湾地区和海外的信徒多次组团来裴仙宫敬拜,这说明了裴仙爷是两岸共仰的神祇。宗教信仰不仅是文化,更是两岸交流的纽带。

  今年4月18日,老道长陈燊官驾鹤西去,享寿96岁。他数十年如一日弘扬裴仙师文化,促进两岸信众交流,爱榕护榕的感人事迹长留天地。

  福州老人习惯将裴仙宫称作“鼓楼前的裴仙宫”,因为以前的福州很小,鼓楼是福州的标志,由此意义上可以说,裴仙宫是城里少有的道观的标志。

  (林小宇  王思韵)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