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带回鼓岭让跨国乡愁归根 美国友人福州情节

02.01.2017  10:33

  福州新闻网1月2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蒋雅琛 文/摄)鼓岭之上,乡愁不仅跨越国界,更穿越古今。趁着圣诞节假期,美国友人穆言灵和福州人林轶南约定从上海来到福州鼓岭继续寻找老洋房。他俩都是鼓岭文化研究会顾问,虽然已是多年好友,但这还是他们的初次合作。

  老房子是家族史的一部分,房子主人的后人们想知道房子是否依然还在,他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去亲近和缅怀已逝的家人。

   永远定位“210

  “没错!就是这里!我找到210了!”2016年12月30日,在鼓岭一处山坡,林轶南兴奋地喊道。

  林轶南口中所说的“210”是一栋洋人曾经在鼓岭居住过的房子编号。房子主人Hopkinson是名护士,曾和新婚丈夫在这里度过幸福的蜜月时光。

  “真的吗?太好了!我们找到蜜月(房)了!我要拍下来给他们看。

  穆言灵在美国时曾拜访过Hopkinson护士夫妇的后人,他们希望能在鼓岭找到先人曾经生活的家。

  此刻,他们所在的地方并不见老洋房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荒废已久的酒店和附近乡民圈养的家禽。从一名当地居民口中得知,210号早已被拆除,不过现场的土坡与老照片中屋外的一段小山坡毫无二致,林轶南和穆言灵由此确认这里就是210号的位置。“209、210、220、224这4栋老洋房的位置很近,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锁定了4栋房子,今天的收获太大了!”穆言灵高兴极了。

  林轶南告诉记者,他们手中掌握的资料包括7张老照片、2张老地图和1份当时鼓岭管委会编制的手册。“每张老地图上有老洋房的编号,手册上有对应编号房子主人的信息,把旧地图和地形图、卫星图重叠后,便可得到一个等高线地形图,就能大致推算这些洋房所在的区域。”一旦大致区域被圈出,便可根据老照片中的环境信息核对房子的位置。

  每找到一栋老洋房的位置,林轶南便用GPS定位所在经纬度,他说,这样一来老洋房就永远不会消失。“地图上的这些房子都要一一找到,以此去深溯鼓岭的历史。

   漂洋过海来寻“

  鼓岭出现洋人的最早记录大约是在1886年,从那时起,陆续有英、法、美、日、俄等20多个国家的在华人士在鼓岭修建别墅。鼎盛时期,鼓岭的度假别墅多达366栋。此后的100多年间,他们兴建了教堂、医院、运动场等设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社区。后来,国内时局出现动荡,洋人纷纷选择离开,最晚的一批于1952年撤离。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在这里出生、成长、生活的洋人如今多已暮年,许多人已经辞世,可他们依然眷恋着鼓岭的旧时光,后人也想追访他们的足迹。穆言灵在美国的时候拜访过许多当年在鼓岭生活过的人或者他们的后人,得到不少珍贵老照片,她将这些照片带回鼓岭寻找老洋房,就是想帮他们圆回鼓岭的梦。

  “那些曾经在鼓岭居住的外国人现在已经很老了,远渡重洋来这里不容易,所以我每次都要拍摄很多照片发给他们。”穆言灵告诉记者,Billing先生最近来到鼓岭找到了他祖父母生活、父亲出生的地方,这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他将鼓岭视为他的根。“他还想找到祖母每天冲泡的茉莉花茶,那种特殊的味道他后来都没尝到过。

  鼓岭教堂牧师黄时敬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有不少洋人陆续来到鼓岭寻找当年的老房子,他至少接待过30批。“这些人对鼓岭的感情都非常深,谈起过去的事情都流泪了。他们不仅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有的还能说地道的福州话,我当时太惊讶了。

  乡愁何以如此深厚?穆言灵说,当时的外国人与鼓岭当地人相处非常融洽。外国人在这里教孩子读书,给村民看病,当地人则帮他们盖房子、管理房子、为他们提供食物。“正因为在鼓岭度过了很欢乐的时光,这些洋人才会如此怀念这个地方。

   让洋房小筑“”起来

  时光荏苒,鼓岭曾经的主人难逃生老病死的轮回,回忆却有幸得以保留。“讲故事的人大部分都走了,但他们留下了日记、老照片,还有一些资料,通过这些,我们就能为他们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穆言灵说。

  寻踪之旅暂时结束,林轶南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照片。其中一张是藏于布里斯托尔大学图书馆的老照片,名字叫马其顿山上Ramsey的家,另一张是当天下午林轶南在鼓岭拍摄的同一个地方现在的景致。“以前看到这个老照片时,我不明白为什么这山叫马其顿,后来才想起来Ramsey是澳大利亚墨尔本人,马其顿山是他家乡一座非常有名的山,和鼓岭这个山包非常相像,原来当年远在福州的Ramsey在思念家乡。

  鼓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岭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只有将这些故事还原到当地的历史建筑中,鼓岭才能真正“”起来。管委会计划先确认这些老洋房的位置,同时挖掘房子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未来再对这些资源加以开发,为鼓岭增添更多内涵。“目前我们知道曾经生活在鼓岭的外国人近100位,已经明确的遗址找到五六十个了,未来还要抓紧时间把剩余的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