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昼”与初雷同日登场 都是强对流活动“惹来的”
3月17日,江苏多地出现强对流天气,不少城市响起羊年第一声雷。随之而来的是乌云翻涌,在南京、扬州、泰州等地,大白天里人们竟伸手不见五指。气象专家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叫做“黑昼”,一般常出现于盛夏。其出现条件在于,冷暖气流交汇时,暖湿气流带来的水汽一定要充足,形成的对流云一定要够厚。
“低而厚”对流云遮蔽阳光
17日13点50分,在江苏省扬州市,正在办公室午休的王女士先是听到一阵雷声,随后发现天色逐渐暗下来。“不到两分钟,已经像晚上一样了。”王女士称,“办公室基本上看不见东西,大家不得不提前打开照明灯。”而这一过程持续近5分钟后,天空逐渐变亮。
14点40分在泰州市、16点35分在南京市,同样在雷雨交加之时,出现了黑昼现象。微信“朋友圈”里,人们纷纷转发图片,有网友感慨到,第一次在白天体会加班到深夜的感觉;也有网友对这一现象感到恐惧。
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吴海英说,所谓“黑昼”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气象学定义。它主要指的是,在强对流天气下,低空出现饱含丰富水汽、压在低空的“低而厚”的云。这种云接近地面,且云层极厚,不仅阻挡了太阳直射光,甚至吸收了天空中的漫射光,从而遮天蔽日,不让一点阳光穿透,形成“黑昼”现象。
吴海英说,黑昼期间,上空对流云团发展非常旺盛,云层厚度甚至可能达到十几公里。同时,如果不让阳光从云隙间漏出,对流云团的控制范围要大,持续时间也相对要久。值得一提的是,17日清晨,江苏多地曾出现大雾天气,吴海英认为,出现大雾时,近地面逆温层有助于能量聚集,同时证明水汽条件也不错,这些气象条件均利于黑昼现象的发生。
吴海英指出,一般而言,这类强对流天气在盛夏更为常见,但春季也会发生。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人因自然知识匮乏,才会衍生出诸多没有科学依据的传说,公众不可轻信。
初雷准点到达且来势汹汹
强对流天气不仅带来黑昼,也给江苏大地带来了“初雷”。根据江苏省气象部门的监测显示,截至17日17点30分,全省8小时雷暴活动达5592次。南京是全省的闪雷最大区域,雷暴活动达1268次。气象监测显示,这场初雷的强度可不小,南京最强雷电达到172千安,而一般大多数雷电强度在30千安至70千安。
一惯以语言活泼、通俗闻名的“@南京气象”官方微博,是这样调侃初雷的:“南京的冬天勾搭了南京的夏天‘阿夏,我们在一起吧!!’‘那小春春怎么办?’‘南京的春天可以忽略不计。’于是小春春怒了,有了昨晚羊年的首次霹雳。”
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应当说,“惊蛰始雷”的说法是与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然而,今年的惊蛰是3月6日,江苏今年的初雷是否有些迟?吴海英说,以南京为例,其常年的初雷日为3月15日,一般在惊蛰之后十天左右。今年17日出现初雷,应当也算是“准点报道”。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方翀说,春雷与夏天的雷暴活动从成因上存在一些区别。夏天的雷暴活动一般发生在暖气团控制区域,而春雷则大多发生在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带。通常来说,春季雷暴活动不如盛夏频繁,但强度未必弱于后者。这次强对流天气范围较大、强度较强,也标志着当地将进入雷暴活动的活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