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黄石三兄弟“借水”创业 成了涵江首富

16.03.2016  18:17
  

两侧长廊相互贯通,行走其间可蔽日挡雨

东南网3月16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伟强 陈小芳/文 马俊杰/图)莆田三条重要溪流——木兰溪、延寿溪和萩芦溪,皆汇聚涵江,造就涵江农业兴盛,带动商贸繁荣,自宋初开商埠以来,涵江商贸业活动便十分活跃, 商路通达闽、浙、苏、沪、粤、港、澳等地区,曾数度成为整个莆仙地区乃至更广地域的商业中心。抗战时期,涵江的商贸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著名红砖厝“东方廿五坎”的建造者黄石陈氏三兄弟就是依托发达的水系,借水生财,来到涵江创业打拼,并成为涵江首富。昨日,海都记者来到“东方廿五坎”,听当地居民讲述当时的商贸故事。

东方廿五坎为“L”形二层骑楼结构

百年红砖遗迹成“小上海”标志

从涵江区保尾路进入涵西街道楼下社区,该社区 的许多民居都依水而建。“东方廿五坎”是该社区的标志性建筑,这里被称为“小上海”商贸发达的一处重要遗迹。厚重敦实的红砖外墙、整齐美观的西式拱门、悠 长通透的中式长廊,体现涵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繁华景象的商贸栈房货舱遗存沿河而建,上下两层,25片红砖拱孔骑楼,被当地居民称为“东方廿五坎”。

据了解,涵江外有天然良港三江口,内有四通八 达的内河。唐代就凭临海地利,游商海贾云集。宋代成为商贸集镇。明代倭寇祸莆后,成为莆田商业中心。清代已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首,是闽中工商业中心和 物资集散地。清道光前后,莆仙地区盛产桂圆,制成的“兴化桂圆”被“走水客”带到浙江销售,后来连同“兴化赤糖”又销往全国各地,故有“无兴不成镇”的美 誉。

当地老居民林先生说,抗战时期,除三江口外,福建沿海各港口均被封锁,涵江一时成为福建沿海与外界交通的中转枢纽站,省内外客商纷纷涌入涵江。“廿五坎附近十分繁华,南北货物都通过这里中转。”老林说,廿五坎所在地理位置优越,让廿五坎在很短时间内就火了起来。

廿五坎两面临水,旧时河道通航为经商带来便利

黄石三兄弟涵江创业成首富

老林告诉记者,“东方廿五坎”也叫“镜鸿 里”,以主人陈镜鸿来命名。上世纪20年代,黄石遮浪陈济泉(号镜鸿)三兄弟迁居涵江创业,以经营豆饼、洋油等生意成为涵江首富。“在上游的宫口河沿岸建 双层红砖骑楼,一直延伸到廿五坎,当时连成一大片,十分壮观。”老林说,陈氏三兄弟十分打拼,不断借势发展自己的生意,当时周边不少父辈年纪的居民都是陈 氏的搬运工人。指着廿五坎对面的居民区,林先生告诉记者,陈氏兄弟不仅建了廿五坎,还兴建十分奢华美观的豪宅别墅。

楼下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廿五坎”原本有 二十九坎,为当时陈家下人及远房亲戚居住之所。后来被日军投弹炸毁了四坎,变成了现在的廿五坎。当时,“廿五坎”挂着“通美商号”的招牌,是涵江当时货物 进出的中心。解放后,“廿五坎”被政府分给了无居住之所的百姓,陈家后人也分居各地。陈家大宅目前只保留了两个花园内的亭子,原样整体迁建在楼下居委会和 涵西社区。

【编辑:陈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