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乃裳与诗巫“新福州”的华文教育

26.06.2014  13:13

                                           

                                            马来西亚诗巫华侨捐资350万元,在闽清县修建的黄乃裳纪念馆。

                                           

                                            诗巫的黄乃裳中学。

  黄乃裳(1849-1924),福州市闽清六都湖头村人,早年师承美国传教士薛承恩(1831-1895),加入美以美教会(现称卫理公会),后参加康梁维新变法,失败后招集福州十邑乡亲下南洋垦荒,在马来西亚北婆罗洲砂捞越州拉让江边的沼泽地里,建起海外“新福州”,目前是马来西亚砂捞越州第二大城市,市民中的福州华侨后裔达19万人,约占据全市总人口的75%。 

  黄乃裳初到诗巫,就顿感如果不创办华文学校,课育子弟,就有被周边马来民族同化的危险。因此,他每次回国招募垦民(前后6次,总人数计达万余人),都特别注意吸引福州十邑汉学教师,到诗巫华埠开办一系列华文中小学校。同时,利用自己是美国卫理公会教徒的身份,招收精通马来语的西方传教士,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教授英语、马来语,形成如今诗巫华埠汉语、马来语(巫语)、英语、福州话“四语”并重的特殊教学模式。不少国内人士到了诗巫,惊奇地发现当地人不但会汉语,还会讲福州话,英语、马来语的造诣也相当了得,是天生的“翻译家”:无论到哪,都不会遭遇语言障碍。这不得不归功于黄乃裳先生当年的选择和远见卓识。 

  其实,黄乃裳先生自己便是一个造诣颇深的汉语、英语“双语”研究家,他早年师承美国传教士薛承恩学习英语,又深入钻研古典汉学,考中举人后,在福州与友人合办教会学校,开设汉语、英语“双语”科目,引起清王朝关注;后来到北京参加会试,又6次上书光绪帝,8次投书李鸿章,更重要的是他还积极推广研究多年的《请行切音新字折》文字改革,也就是后来五四运动精英们提倡的“请行简字”白话文,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化“繁体字”为“简化字”的理想才最终付诸实施,黄乃裳先生如果地下有知,应对此感到欣慰。

  1904年7月黄乃裳离开南洋回国后,诗巫“新福州”各个学校继续普遍保持以汉语教学为主的汉、英“双语”教学模式。为了纪念黄乃裳当年的功绩,诗巫政府将其中的一所汉、英“双语”学校,命名为“黄乃裳中学”,还将当地一条推行汉、英“双语”路标牌的繁华街道,命名为“黄乃裳路”。 

  饮水思源,诗巫“新福州人”共奉黄乃裳为港主,也就顺理成章,容易理解了。(黄笃文)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