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地震,布施怎样才能做到不着相?

05.08.2014  22:32


资料图(来自网络)

问: 云南鲁甸地震已造成410人死亡,社会各界都在倡议捐款,但是如何做到“不着相布施”?其实我自己知道,布施不应图回报,不应贪图别人的赞叹。可是有时候自己会控制不住的去想,别人会不会赞叹我,师父会不会夸奖我。其实我并不看重别人赞叹不赞叹,夸奖不夸奖。可是自己的内心总是控制不住的去往那方面去想。我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心不去想布施之后会得到什么效果呢?

智慧法师开示: 布施是大乘菩萨行的六度法门(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之一。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修行的法门。六波罗蜜又称为六度,其中以布施为首。布施的目的,对治的是什么呢?目的是在度脱悭贪的习气。一般众生都有贪着的心,贪爱世间的一切事物,认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所以行菩萨道者,了解悭贪是障道之因,不但力求少欲无为,去除贪心,进一步才能广行布施。所以,我们布施就是种善因,植福田。

人人都希望福禄寿“三星拱照”,但要想得到福绿寿,先要学会布施。有人认为做善事,修福报,不论是在什么地方都一样。其实,行善、修福,也有层次上的差别。在《佛说四十二章经》当中记载,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者……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一个供养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所以说,布施必须透过智慧的观察。若缺乏智慧的判断,没有将种子播种在良田里面,未来也不会有好的收成。那什么的良田呢?所以在佛经上所说的三种“福田”:“敬田、恩田、悲田”。就是对三宝、父母、师长,心生恭敬供养,则属于是“敬田”;以“知恩、感恩、报恩”之心,报答“父母恩、国家恩、三宝恩、众生恩”,属于是“恩田”,见到生病的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以慈悯心去救济、照顾,这属于是“悲田”。耕耘这三种“福田”,能得到大的福报。

一般都知道,助人“只能救急,不能救贫”。因为凡事都要从因上来努力。由于过去吝啬不舍,以至今生感得贫困的果报。要想去除贫穷,就要修布施,并且广结善缘,还要建立修善断恶的因果观念。对一个重病、有急难的人,我们可适当的给予帮助,但是无法供应他一辈子,因为一个人有自己的福报、业缘,往后的日子还得靠自己去努力修善、培福,才能转化困境。

所以除了布施财物,还要让对方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才能真正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我们也知道,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说,在这三种布施当中,一般人以为布施的东西愈多愈好,品质愈多,乃至布施珍贵的宝物,会获得大的福报。其实,最珍贵的供养,来自布施者的至诚清净的布施。以恭敬心、虔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布施供养,功德最为殊胜。如果是以有所求、有交换的心态来布施,虽然也能得福,功德果报却是有限的。

所以在布施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三轮体空”的道理,这里“三轮”指的是:布施的法财或钱财;布施的人;受施的对象。具足这“三轮”才能成就布施的功德。所以布施,是清楚明白所布施的钱财,受施的对象,布施的人。要“当体即空”,才是真的具足“般若”的布施。

所以如此透悟“三轮体空”之布施行,最为精进,也最为殊胜。所以说“般若部”的经典当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说词。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以说菩萨行施,要了达“三轮体空”,能不住于相,所谓三轮者,就是说对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佛告善现: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所以“三轮体空”的意义是让我们戒除贪欲,了达事物本性为空的真理。所以说佛家有“十戒”,但常说的是“贪、嗔、痴”,这三样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贪。对治贪,来演说是“”。意在指导人们帮助别人,不要希求回报。所以许多人都是因为布施后心里希求回报,但回报暂时未报,或者以其他形式回报而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