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展现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新气象:文化馨香拂面来
在闽江畔的福州市图书馆新馆徜徉书海,去于山九日台音乐厅聆听免费音乐会,在“周末农家戏台”网上平台上“点单”……高雅与通俗、传统与现代、城区与乡村,同频共振、生机盎然,这是有福之州展现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新气象。
自2015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福州将文化建设纳入建设新福州的整体布局,创新机制模式,丰富文化供给,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立足本土、开拓创新,联动协同、利民惠民的发展之路,全面完成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
以历史传承为根,以创新发展为干,文化福州枝繁叶茂,馨香满城: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顶层设计格局,完善了五级公共文化网络覆盖,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愈加闪亮。
机制活,顶层设计强保障
每星期,闽侯县文化馆都会举办两场公益舞蹈培训,由当地知名培训机构——蒲公英舞蹈艺术中心的老师授课。这不仅吸引附近居民来学,而且为闽侯县青橄榄舞蹈队源源不断输送了人才,每年参加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
“这是我们探索‘场所换服务’模式后的收获。”闽侯县文化馆馆长林琳说,馆里用闲置舞蹈排练厅的使用权,与蒲公英舞蹈艺术中心置换公共文化服务,“除公益培训外,更大的收获是全年免费提供给城乡群众的舞蹈演出”。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基层群众带来高质量、更丰富的服务,这是福州探索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带来的转变。
2015年起,福州先后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等10多个政策性文件,各县(市)区也同步出台配套政策,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多渠道投入,注入资金活水。2016年,全市财政拨付“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15.3亿元,2017年拨付17.7亿元,人均经费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募集社会资金超过8亿元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民营企业家、海外华侨、社会公众等共同积极参与。
统一配备文化专干,夯实基层人才队伍。通过引进、招聘、调剂等方式,各县区的乡镇(街)文化管理人员从创建之初的442人增至579人,达标率100%;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从2219人增至2538人,达标率100%。
3年多来,全市3000多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均已接受15次以上市、县两级组织的业务培训。
“通过顶层设计,福州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福州市创建办负责人说。
模式新,共建共享聚合力
近日,永泰县同安中学初二学生陈家荣把看过的图书拿到学校的“鸟巢书屋”交换。
“鸟巢书屋”2016年在永泰县等地试点,2017年底在福州全市推广。“鸟巢书屋”设置在中小学生相对集中的地方,鼓励中小学生自购一册换读多册图书。目前,全市共设近600个“鸟巢书屋”,吸引了多家企业参与。
“图书就像鸟一样,可以飞出去,也可以飞回家。”福州市创建办负责人说,“鸟巢书屋”是具有公益性质的迷你图书馆,读者在免费借阅图书的同时,必须遵守“拿走一本,留下一本”的原则。这创新了阅读推广形式,提高了图书借阅率,提升了全民阅读水平。
在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福州充分发挥省会城市资源优势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串联省、市、县、乡、村资源,盘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形成共建共享合力。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福州出台相关建设实施方案,以市图书馆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网络的中心馆,统筹制定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服务标准、技术标准等。“现在,读者只要走进全市两级13个公共图书馆,就能享受资源共享、通借通还的‘一卡通’福利。”福州市图书馆负责人说。
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资源共享。由福州市群艺馆统筹策划,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共同参与,以县(市)区点单、中心馆配送的形式,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双向流动。据统计,全年70%以上的演出汇集省、市、县(市)区多个文化馆的优秀团队与作品,充分调动各级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盘活古建筑,共享文化空间。三坊七巷200多座明清古建筑,包括林则徐、冰心等近现代名人故居,现已逐步辟为纪念馆、展览馆;仓山区在林森公馆等处增添公益文化场所功能,开设图书馆、博物馆;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大齐书院将古厝打造成集展览、培训、阅读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老建筑焕发新活力,拓展了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让群众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与享受。
服务优,以人为本树品牌
“从前是演什么看什么,现在则是想看什么就点什么就看什么。”今年端午节,随儿子从福州城区回闽侯老家过节的陈依伯,收到一份意外的惊喜——在家门口欣赏到国家一级演员王秋怡的评话表演,这是他的儿子在闽侯“周末农家戏台”网上点单台下的单。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为此,福州探索开展‘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福州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
在创建过程中,福州正是按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打造了文化惠民“六进”活动、“激情广场大家唱”、“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等一批惠民文化品牌,逐步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在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上,福州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组织“文化惠民·六进”等基层文化活动1000多场,“农村电影放映”年均超过2.7万场,“戏曲进乡村”演出年达1万场以上。仅2017年,全市就开展各种演出活动1000余场、展览活动400余场,受益群众达上百万人次。
品牌文化活动覆盖并保障了特殊群体文化权益。10多年来,“艺术扶贫”工程受益师生达10多万人次;“新福州人歌手赛”“农家书屋一对一结对共建”等活动呵护了外来务工人员、农民群众等人的文化梦想。
文化似水,润物无声。
通过三年多勠力同心的创建,福州在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创新中激发生机活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如今,这种凝聚精气神的文化之力,正在为建设有福之州夯实精神根基、为闽都百姓守护精神原乡。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