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替考门”为何堵不住?

19.06.2014  11:10

      17日,媒体曝光了一起跨越湖北和河南两省的有组织高考替考案。教育部已派工作组赶赴河南省、湖北省指导督办调查,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河南省招办也回应已派出工作组对案件进行查处,并通报:2014年河南省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

  为了防止高考替考,近年来各地纷纷采取了指纹识别技术、身份证识别仪等身份识别技术。今年高考前夕,湖北省教育厅还下发通知,要求高考期间高校学生“一般不允许请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杞县高考替考的“枪手”正是来自不能请假的湖北在校大学生。

   “监守自盗”防范措施形同虚设

  指纹识别技术、身份证识别仪,甚至人脸识别技术,不断升级的身份识别技术为何没有堵住高考替考?关键在于考务人员被买通而“监守自盗”。

  调查发现,天水高考移民替考案中,天水市秦州区招办在审查中发现了高考移民考生,但秦州区招考中心主任缑金海在收受1000元好处费后,仍给移民考生发放了准考证。

  此次河南杞县替考事件尽管仍在调查中,但种种迹象表明,考务人员被买通才使得替考者一路绿灯。

  从近年来查处的替考案来看,很多替考者直接拿着被替考者准考证、身份证进考场,这显然需要买通考场监考人员。有的是在高考招生图像采集系统中,调换电子档案中的照片,临时弄一个准考证,最后再请招办的人把图片信息还原成考生本人。

  “原本非常严密的层层关口因为内部失守,给替考者造成了可乘之机。”广州市招办主任林洽生说,被称为最严密的防控体系也有“百密一疏”,从各地这些年出的问题来看,主要问题仍然出在考试工作人员身上。

  “大城市替考现象少,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城。”一些教育考试部门认为,小地方人际关系更加密切、法律意识更加淡薄,少数考务人员由于人情所托或利益的驱使容易与不法分子勾结。

   提高替考参与人员违法成本

  为了防止替考事件,广州这几年使用了人脸识别系统,当监考人员在比对身份信息后有疑虑的情况下,可以让考生考完试后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身份验证。这套系统将比对考生报名时准考证、现场、身份证的照片,查看相似率,进而作出判断。

  甘肃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天水高考移民替考案后,甘肃再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主要做法是从报名关口抓起,严格审查考生资格;在监考环节加强了技术防范力量。另外,在考场编排上,由电脑随机编排。

  无论多高的技术、多好的制度,都有漏洞。教育考试部门和法律界人士认为,消除高考替考“顽疾”,还需提高参与人员的违法成本。

  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一律取消本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对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的在校大学生,还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然而这样的规定仅仅只是针对‘枪手’和被替考的考生,对幕后的策划和组织者威慑力不够。”江西师范大学法律系主任颜三忠教授说,因为没有法律依据,导致包括替考在内的很多考试舞弊行为的违法成本太低,不法分子肆无忌惮。

  “作弊入刑,才能起到威慑作用。”广东省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也认为,应尽快出台考试法,从刑法层面加大替考等舞弊行为的惩治力度,构建社会诚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