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作文以“路”为题 心灵鸡汤题材或熬到尽头

08.06.2015  10:42

  福州新闻网6月8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林铭 张笑雪)昨日福建高考作文题揭晓,以“”为题。福州晚报记者在师大附中、福州高级中学等考点采访时了解到,大部分考生都表示作文题不难。该如何立意才能得高分?作文题有什么新意和特点?本报邀请我省语文权威专家及一线名师进行点评。

  今天19点前后福州晚报将公布高考各科试卷,考生家长可登录晚报在线·东街口网站(http://www.fzen.com.cn/)查看。

  看上去好写 拿高分不易

  点评人:省语文学会会长、福州三中特级教师王立根

  今年的作文题看上去好写,一眼就明白,但拿高分不容易。材料里给出的三句话,都跟“”有关,都蕴含着很深的哲理。第一句是鲁迅《故乡》里的一句名言,主要表达的是:具体的行动很重要,敢闯实干才会有出路,否则理想就是幻想,就是空谈。第二句是走错路的反省,走错路不要紧,要反思才有意义。第三句强调要敢于创造,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考生一定要理解路的含义:普通现实生活中的路;人生历程;途径方法;心中所追求的目标。

  考生可以综合三句话来写,也可以根据一句话来写。作文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要想深想透,有时代气息,表现新时代青年的正确价值观,又有生动的事例才是好作文。

  结合时代特色

  走“”路更出彩

  点评人:福州三中高级教师朱天骐

  此次作文题目的设置看似不难理解,实际设置了写作中的梯度,也就是说,想写得一般或较好不难,但真正要得高分则需要较高的思辨能力和议论手法。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和“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这两句话比较容易理解,多数考生会运用比较擅长的正反论证来分析论述,这样的思路拿分较稳,但也比较大众化。真正能显示思辨能力的在第二句话,大意是“即使你走的路是错的,但也很有意义”,这是讲人对待失败和困境的态度,也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思考。如果有同学选了第二句来重点分析,并且能够把第二句写到这种高度,说明思辨能力相当强。

  “”与“”这种题目有些老套,如果能紧紧结合时代特色,如中国目前大发展中的“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或“互联网+”这种蕴含时代新鲜内容的“”,会让文章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