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6·18|高校成果展之集美大学
高校成果展集美大学展区效果图
【学校名片】
集美大学始于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8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和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1994年,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合并组建集美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国家海洋局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
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各11个,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以及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3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特色新型智库,13个省级高校创新平台/研究基地。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40余项。学校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牵头组建“福建省游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创建“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各类研发平台近50个。
【展馆亮点抢“鲜”看】
本届“618”,集美大学将独立设计布展1个75平方米展馆,在做好实物陈列、沙盘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视觉影像、全息投影、3D打印、VR/AR等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集美大学取得的科技成果。
独立展区将展出卫星通信与船舶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无烟煤混煤旋流煤粉燃烧器、智能型游艇操纵模拟器、智能型餐盘洗净机、自由活塞式永磁直线发电机等参展实物,与鳗鲡膨化饲料、虾头复合酶制剂、可食性胶原蛋白膜、鲟鱼硫酸软骨素、低聚岩藻聚糖等10项小件展品。新颖、具有代表性的自主科研项目成果,涵盖了智能装备、新材料、现代农业、大数据与通讯、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
本届“6·18”上,集美大学“球摆直驱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海藻益生元功能产品”、“船舶导航靠泊设备”等3项成果推荐进入青年博士展区,展现了青年科技人才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青春风采。“互联网+”展区将展示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和产业化成果,集美大学“车牌识别停车场管理系统”、“物联网磁力锁”、“人员落水应急示位系统”等3项成果推荐进入互联网+展区。在2011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成果展区,集美大学“Belt&Road游艇”、“SilkRoad游艇”、“节能环保舒适型游览船艇的动力总成”等3项成果将展示近年来与外界深度融合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此外,集美大学“电磁信息泄露与防护技术”、“EEPROM信息安全处理机”、“工业标签设计APP”、“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四项参展省发展改革委及省知识产权局军民融合展区,“鲟鱼硫酸软骨素”、“虾青素”、“抗病毒高纯度低聚岩藻聚糖”三项也将参展省海洋与渔业厅展区。
船舶动中通宽带卫星平台和遥感卫星空间数据应用
全任务航海模拟器
球摆直驱式波浪能发电装置
【创新驱动发展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近几年,集美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科研管理,推进协同创新,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畅通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充分激发教师科创活力,实现了科研项目和经费总量的稳步增长,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十八大以来,集美大学新增科研项目2754项,新增科研合同经费5亿元。
近五年,集美大学在国家级科技奖实现零的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1项(排名第二);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已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4个,获市厅级奖励38项;作为牵头单位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个;获授权发明专利201个(其中转化转让38个);教师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165篇,其中以集美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836篇。
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十八大以来,集美大学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学校积极探索校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公共服务平台近50个;通过扶持厦门东南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建设,助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同时,发挥涉海学科办学特色,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筹建了集美大学平潭海洋科技产业研究院。五年来,学校承接各类横向项目1416项;在往届“6·18”上,集美大学20多个项目与有关企业成功对接并签约,58项研究成果在其他各级各类项目成果对接会上成功对接转化,在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就未来。集美大学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服务社会水平,努力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工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