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步入新阶段
提起思政课,你会想到什么?是艰涩的专业名词,还是深奥的理论?
去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布《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后,我省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步入了新的阶段。告别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全面革新,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鼓励思辨重视传承,思政课正在变得精彩纷呈。
告别照本宣科 思政课受追捧
“当道德与法律起冲突时该怎么办?”“你怎样看待大学生自杀现象?”“集体主义过时了吗?”“青春是追求梦想还是立足现实?”“君子活得更好还是小人活得好?”……
这学期初,当福建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志教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开列出话题名单时,地理科学学院的大一学生黄艺丹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如今思想道德修养课成为她和同学们期待并追捧的一门公修课。
不仅因为期末不用考试,采用过程性评价的全新教学评价模式,更因为对话式教学改革带来的新鲜感。
台上老师自说自话,台下学生或睡倒一片,或摆弄手机,成为很多学校思政课堂的“标配”。内容“枯燥”、教学手段“传统”,5年前的福建师大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曾是“死水一潭”。
一个老师从头讲到尾,但个人知识结构总有长短板。福建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决定对单人教学的授课模式“开刀”,在思想道德修养课试点协作式教学制度。“三个教师组成一个团队,每个老师负责讲授各自擅长的领域。”
“改革初见成效,学生满意度提高。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学生是低头族,不愿意动脑筋,那就请他们上台自己讲。”陈志说道。
请学生上台自己讲,这需要教师把握好度。既要准确把握学生所学所想,又得深入研究教材,才能避免教学“目中无人”或者“剑走偏锋”。
福建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团队针对思想道德修养课课整理了近百条话题,再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精选出30个左右具有时代热点性的议题作为课堂展示的备选题库。“这些问题既是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又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学生成长主题和教材主题的有机结合。”
学生们自组团队,抽选议题进行小组展示,这一环节占到期末成绩的60%,再加上探究报告(占比20%)和个人参与(占比20%)。过程性评价考核模式,告别照本宣科,传统的课堂秩序被颠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更让人欣喜,师生走向平等对话,甚至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对话。
“大家奇思妙想特别多,唱歌跳舞甚至拍微电影,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每支队伍的上台都很惊艳,思想道德修养课甚至成了金句库,经常是学生问倒学生,甚至问倒老师。”文学院的郭思恒对当年思想道德修养课课的精彩课堂念念不忘。
“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教学模式也活跃于我省的高校思政课堂,全面挑战“教师讲,学生听”模式。厦门理工学院、集美大学在形势和政策课教学上进行改革,引入慕课教学。龙岩学院的学生通过自编自演的小短剧,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表现得形象生动。莆田学院开展思政课“时政点评”教学,课
创新宣讲路径 价值引导领路
如果老师仅仅把思政课看作一门需要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课程,那么他将跳不出思政课难上的怪圈。
“思政课要塑造学生的能力。”福建农林大学的刘新玲老师提出,“真正的价值引导,是帮助学生向着理性、成熟跨进。”
不能说“95后”的学生不关心政治,只要激发起学生的钻研动力,学生自然会参与到课堂中来。即使是看起来最为枯燥的纯理论课程其实也具有魔力。
福州大学在《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上给学生们布置了特别的作业——自选题目拍摄历史情景剧,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增添学习的乐趣。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组织学生开展情景剧表演竞赛,最后的决赛在全校最好的报告厅进行,决出年度冠军团队。
作为曾经的参赛选手,福大土木工程学院的杜凯觉得参赛就是一次极佳的学术训练。“从班级初选到复赛,最终入围决赛,我们的话题从‘老人变坏了吗’到‘谈自由的边界’。不仅有课任老师的指点,我们还参阅大量的课外资料,这教会我们全面客观的思维方式,还有参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传统的理论宣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不少高校开辟了创新路径,采用社团等模式,将理论宣讲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之中。全国百佳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福建师大青年学生理论研读俱乐部就将经典书籍的研读延伸到课堂外,让理论学习常态化、生活化和实效化,构筑学生强大精神支柱。
福建师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在全校各级学院设立了分支,将理论研究与专业学习结合。例如地科院与“一带一路”,环境学院与生态文明建设,海外教育学院谈和平外交等等。他们创作的小葵说经典系列动漫作品,还被应用到中学课堂。
教学实践配套 入耳入脑入心
“讲授‘道德’课程,不是光凭坐在办公室看教材就能产生的。有些事我不亲自去做,怎能让学生信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新玲老师说道。
近年来,刘新玲除了带领学生团队进行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安置问题研究,还亲力亲为做公益:与服刑人员一起过春节,开设助残志愿者培训选修课,邀请专家举办公益演讲,为社会公益组织募捐……
实践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落实在地的关键。越来越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都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配套的模式,让行走的课堂成为活化思政课的抓手。
今年新学期,福建师大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增加了一项6分的道德评价加分项目,通过设置志愿服务、遵守社会公德、参加班团活动等10个具体指标,考核学生的道德实践效果。
无独有偶,今年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组织学生走访“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进行思政课现场教学。闽南师范大学推进谷文昌精神进课堂工作,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每学期组织学生到东山开展学习谷文昌精神的实践教学主题活动。
此外,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校际合作、跨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常态。全省组建了10个教学协作中心,成立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联盟,开展结对带教活动,老校带新校、本科带专科、强校带弱校。
“我省正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转化五大平台、教学创新四个环节、要素保障三个倾斜’等创新体系的建设,打造精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同学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建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