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召开
16日,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联合在福州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省委常委周联清、副省长杨贤金出席会议。
周联清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构建“大思政”格局,牢牢把握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培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抓小抓细,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
杨贤金要求,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首要任务学懂弄通做实,做到入脑入心。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自信自觉。落实好高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细化目标责任,加强督导督查。
要切实加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使高校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师生健康成长的和谐园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新台阶。
会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黄红武传达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和省委常委会精神。
记者还了解到,去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我省不少地区和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经验和成果。
福州市:谋划硬措施 健全新机制
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29条具体举措,明确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市委教育工委高校思政工作专项经费连年翻番;强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编印了三套百万字的系列地方教材,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新推动5所高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了所有高校都成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的目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年专项计划,推行党委领导随堂听课全覆盖,开展“专家进校园、师生齐评课”活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地方党委主要负责人等每学期到高校做形势政策报告或讲思政课制度;每两年举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就展,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厦门大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厦门大学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强化第一课堂,把思政元素全面融入知识教育体系。 启动实施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工程,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建设,推动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打造“认识中国”系列核心通识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认识世界,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拓展第二课堂,打造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的广阔平台。 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校地企协同、国内外合作的新机制,促进课内外、校内外多种资源的充分融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福州大学: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福州大学积极打造一支“学历层次高、学术水平高、思想境界高、工作作风实”的教师队伍。学校创新工作载体,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立“线上+线下”教师学习模式,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教师培训之中,融入教学、科研活动之中。加强人文关怀,助力教师“六子登科”。给老师 “盖房子” ,拓展科研用房、改善科研工作环境,争取住房资源、改善住房条件;给老师 “压担子” ,调整绩效指标体系,完善与岗位责任、业绩、贡献挂钩的薪酬制度;给老师 “带帽子” ,实施“旗山学者”和“嘉锡学者”奖励支持计划,开展各类评优评先活动,树立典型;给教师 “加票子” ,完善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分配激励办法,2016年增设教学科研岗位奖,增加投入经费约1850万元;给老师 “搭梯子” ,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建立学校、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给老师 “引路子” ,重视加强教师的政治、师德师风的引领和培养。
福建师范大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福建师范大学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率先建成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意识形态教育贯穿各类课程,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严把教材使用第一关,按要求相关课程统一使用马工程教材,加强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制定教师行为规范、教师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制度。严格规范各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社团活动,实施分类审批、分批管理。
学校优先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上高峰”,建成全省省属高校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等一批高层次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全国高校学科评估A档行列。实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计划,打造一批特色新型智库,构建富有师大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开发集思想性、教育性、传播性为一体的网络文化产品600多件,在全国高校率先研发“青马易战”手机APP,被教育部评为“十佳易班特色应用”。
福建农林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福建农林大学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人才工作,着力打造一支“为党工作、素质过硬、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学校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在人才评价方面,建立一套分学科、分类别职称评价体系,开通职称评审直通车和优秀人才绿色通道,一批80后教师直聘上副教授和教授;在人才激励方面,强化知识价值导向的分配激励,让治学、任教、创新贡献突出的教师“名利双收”。启动百人引进计划,设立“亿元”人才专项经费,采取“一院一策、一人一策”,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汇聚学校。学校还积极服务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美丽中国和新福建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承担教书育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责任务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目前形成了“四到基层,服务三农”工作模式,先后选派152位专家对口服务我省23个重点扶贫县,组建了12支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覆盖我省73个县区和全国32个省市370个县区,“6·18”项目成果交易会连续15年对接、获资助项目数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
厦门理工学院: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厦门理工学院坚持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深度融合,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全面构筑“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新体系。
学校建设“厦理工e起来”微信平台,贴近学校、师生和生活实际设置热点议题,引导学生话题讨论和意见交流,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其中,打造“特色化”校园文化新品牌,拓展“正能量”价值引领新途径。围绕青年学生的需求,借助网络新媒体等学生喜欢和可接受的方式,推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联动,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MOOC教学模式经过五年探索,校内共有六万多人完成课程学习,省内高校在线教育联盟跨校互选,两学期学习人数近八万人。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健全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工作体系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滴水穿石精神始终坚持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围绕“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水文化精髓,凝练出“平凡中上善若水、平淡中厚德载物、平和中勇往直前、平静中润物无声”的“四平”情怀,并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创作的校歌中提炼出“精求技能,崇尚文明”的校训精神,贯穿于改革发展、人才培养、校风建设的各个环节,达到“若水的教育,上善的人”的教育目的。2017年,结合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修订完善了“基于‘6+6+6’矩阵式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一主线六融合’水文化育人模式”,使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具有了新时代的内涵。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党委着力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学校入选全省首批高校党建工作示范点,并成为我省民办高校中唯一的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德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
学校把党建内容纳入学校章程,建立既能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又能体现民办高校办学优势的体制。党委书记按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参与学校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决策,并兼任副校长,参与学校重大行政管理和决策。目前学校党组织覆盖全校师生,并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现有一线专职辅导员39人,师生比达1∶138,远高于国家标准。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引导、学习生活帮扶;创立党建“一二三”模式,每名党员挂钩一间教室、两间宿舍、三名学生,提升组织育人功能;开展“我为学校发展比贡献”支部立项活动,引导师生创先争优;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带领青年志愿者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重大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受到各级表彰。在全省高校中较早开设学工部微信平台,《创设学工微信平台 探索党建思政工作新途径》荣获教育部思政司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优秀成果“特等奖”,成为福建省唯一获得此荣誉的民办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