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高山茶产业化发展的建议(第63期)

01.12.2014  13:57

闽西北地貌层峦叠翠、云雾缭绕,是高山茶独一无二种植之地。 一是雨量多、云雾重、湿度大。 有利于提高茶的有效成分,芽叶品质好,嫩度高。 二是日照短、漫射光多、紫外光丰富。 有利于氮素化合物的形成,有效提高茶叶中的含氮物质和茶叶的香气。 三是 气温适宜、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制造较多的有机物质,促进茶叶有效成分的累积。 四是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有机物丰富。 有利于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因此,相对“平地茶”而言,高山茶中所含的有益成分提高,苦涩成分降低,加上清新的香气、十足的韵味和甘醇、耐冲泡、茶汤金黄等特性,倍受消费者的青睐。闽西北高山茶区已与闽南、闽北的乌龙茶区,闽东的绿茶区,构成“三足鼎立”之势,是福建保持茶叶总量、单产、良种数量、出口创汇、特种茶等位居全国第一的重要成员之一。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省高山茶产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龙头不强。 高山茶产业兴起距今约10年时间,企业尚处起步,茶企与农户的关系松散,结构不紧密,企业规模小,资金积累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二是人才缺乏。 除“东方美人”拥有专有技术外,其余管理模式大多处于家庭作坊式,新技术推广、新成果应用难度很大,茶产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管理水平、加工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三是品牌不响。 企业自主品牌少,知名品牌缺,政府层面推广有限,推介企业品牌动力不足,公众知晓率低,叫得响的、影响力大的高山茶品牌尚未形成。 为此建议:

(一)培植龙头企业。一是 规模化发展。密切“公司+基地+农户”关系,健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 二是 机械化生产。鼓励企业引进大型加工机械,推广机械化作业,减少人工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 多元化扶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行政推动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培植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强的龙头企业。

(二)培优产业品牌。一是 打好区域品牌。将“福建高山茶”注册为商标,统一“福建高山茶”标志,制定实施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建立区域品牌质量认证体系,体现福建高山茶生态、有机和优质的特色。 二是 办好茶文化活动。积极组织茶企参加林博会、茶博会、推介会、交易会,举办海岸两岸高山茶文化节、高山“茶王”赛、茶艺技能赛等形式的高山茶文化活动,提高“福建高山茶”影响力。 三是 促进闽台携手。高山茶发展源于台湾,要借力台湾高山茶发展经验,建立闽台合作长效机制,引进高山茶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先进技术,快速提高“福建高山茶”竞争力。

(三)培养高精人才。一是 提高茶农素质。每年定期举办茶业知识培训班,提高茶农科技种茶意识,同时注重技术能手的传、帮、带,培养新型职业茶农。 二是 培养专业人才。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加快培养多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 三是 开展培训认证。开展茶艺师、加工技师、评茶员(师)、茶馆经理人培训认证,提高茶叶产业从业者素质,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四)培育销售市场。一是 建好交易市场。以建设福建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主线,完善重点县、乡现有的集中加工区,新辟高山茶主产区的集中加工区,新建产地交易集散地市场。 二是 开展抱团营销。组织规模茶企到一线城市、茶叶专业市场,抱团设立营销窗口,扭转小打小闹、各自为战的局面,开辟“福建高山茶”网站,主动高调宣传,提高“福建高山茶”的公众知晓率。 三是 创新销售手段。引导企业通过专卖店、连锁站、电子商务等营销平台, 建立专业营销队伍,创新营销模式,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茶叶销售渠道,扩大高山茶市场占有率。

(五) 培建多元投资。 一是 提供政策性支持。建立高山茶发展专项资金和政府贴息贷款基金,重点用于高山茶优势品牌企业的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原料基地建设等,引导和鼓励各商业银行对重点产茶区、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 二是 加大金融机构支持。放宽高山茶产业的信贷门槛,设立茶企专项基金、青年创业基金、茶农小额信贷基金等。 三是 吸引民间资金支持。通过个人或组织参与分红、给付定额利息等形式吸引民间资金注入。

 

 

(三明市统计局  供稿)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