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部分高中试行"走班选课":我的课程我做主
“全班统一的课程表没了,每个同学都有个人专属课程表;固定的教室和课桌椅没了,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储物柜;以往向‘同桌的你’打听作业变得不靠谱了,去哪个教室、做什么作业,都要靠自己管理自己;大家‘齐步走’的课程进度变了,上课‘听天书’或‘吃不饱’的感觉少了。”
杭师大附中高一(5)班的学生叶炫谷这样概括“走班选课”带来的新鲜感受。从这个学期开始,该校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9门必修课程,高一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和兴趣来“走班选课”。
目前,浙江已有4所高中尝试必修课程分层次走班教学。前不久,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全省16所高中作为必修课程走班选课的试点,将探索通过学科分层、学生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管理模式等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适合个体需求和发展的学习模式。
为啥要走班?
“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浙江从2006年秋季开始就启动高中新课改。如何真正让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一直是改革的目标和关注重点。
改革逐步深入,问题也一点点凸现出来:以往中学都是平行式分班,几十个学生编入一个班级,每天学同样的课程、做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试卷,但是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对学科感兴趣程度都不一样,“十个指头有长短”是普遍现象。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就好比老师带着学生‘齐步走’,往往是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程度一般的学生‘吃不好’,程度较差的学生又‘吃不了’。”杭师大附中校长任学宝说,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难以兼顾、只能折中,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也很难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青田县青田中学曾就必修课程的教学效果面向全校学生作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听课效率“不错”的仅占12%,“还行”的占41%,高达57%的学生觉得听课效率“不怎么样”;而在上课走神的原因中,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的占54%。校长邓加富说,这次调查更让他们意识到,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往往会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很难满足每一名学生发展的需要。
2012年,浙江一些高中先从选修课程开始尝试走班选课模式,并逐步推向必修课程。义乌市义亭中学、青田县青田中学等学校选择了数学、外语等必修科目尝试走班选课;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杭师大附中则在试点基础上,将走班选课范围扩展至9门必修科目。
课程怎么教?
把班级打散,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路径
走班选课,就是把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聚在一起,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层级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造,针对不同层级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路径和方式。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的走班选课范围覆盖了语数外等9门必修课程。根据学生总体发展水平,将教学难度分为A层与B层,A层为较高层次,人数占40%左右,B层为基础层次,人数占60%左右。学生通过校园网选课系统选课,可以按照自己单科发展水平选择进入不同层次、不同教师任教的教学班,再由教师微调最终确定名单。
杭师大附中把原先高一年级的12个班全都“打散”,学生分成人文、科学两大学习部;每门必修课程分别开出4至12个教学班,460多名学生按自己的意愿与学习成绩,划入ABC三个不同的学习层次。其中,A层教学强调知识的落实,C层教学关注思维的提升,B层则两者兼而有之。
一段时间磨合下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家长,对走班选课这种“跳一跳就够得着”的教学特点有了更深体会。
“走班选课以后,与身边同学共同语言更多了,比如一起谈谈我们最近在追的美剧。”浙大附中高一学生小屈是A级班的学生,周围同学英语基础都相对较好,大家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去深入了解英语文化。
而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原先被分到“差班”多少有一点心理压力,现在逐步从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中找到自信和乐趣。青田中学学生小方就有这样的感受:“在英语B班,老师讲题更加细致,有时怕我们听不懂,还会用中文解释一下。上课听得懂了,学英语的兴趣也上来了,英语成绩的进步让我信心强起来。”
在杭师大附中,学生如果对所在层次不适应,可以在开学第二周提出换层申请。这学期,共有131人次提交了必修课的换层申请,经过笔试与面试考核,最终有51人次成功换层。其中,就有6名学生自愿“降层”到更适合自己的班级。
“走班分层教学并不是降低教学要求,而是让不同的学生以最适合他的教学方式接受最适合他的教学内容。”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方红峰打了个比方:“就像同是从杭州到北京,可以坐飞机,可以坐高铁,也可以坐大巴,目标一致,只是途径、过程不同。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学生适合哪种方式就提供给他哪种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班级怎么管?
推出成长导师制,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模式
有人质疑,如果走班选课深入推进,高中所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都实行全科走班,高中教育是不是会进入“无班级管理”时代?
浙江几所高中实行必修课程走班选课,积极影响和变化不少,同时确实也给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教育资源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命题。
“分层走班以后,你最担心什么?”不久前,杭师大附中就此问题对学生进行调研。69.1%的学生担心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没以前那么好,64.5%的学生担心影响班级学习氛围,56.1%的学生觉得分层走班后缺少了集体感,17.3%的学生担心一旦出现什么状况老师“不管”了。
“对老师来说,不仅备课难度增加了,管理难度也更大。”杭师大附中语文老师滕朱伟说。分层次的备课和上课,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如何让教学更有效?这些问题倒逼教师加强研究,创新尝试,并自我充电,提升素养。教学目标如何有效达成、作业如何把握数量和难度、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如何考核登记、学业成绩如何科学评价,这些都需要详尽的研究和细致的工作。
同时,实行走班选课后原来的班级概念淡化,原先班主任的部分职能改由任课教师来分担。如何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及班级建设,也需要相应机制来保证。
任学宝认为,现阶段不可能完全“去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的同时,该校配套推出“成长导师制”。今年2月21日,杭师大附中的学生就首次网上“抢导师”。该校高一年级每位任课教师除了日常教学外,还要担任10名左右学生的“成长导师”。
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走班选课主要集中在9门必修课程中,而其他必修课程及班团队活动仍将按以往班级进行。实行教师“双岗管理”,任课教师为教学班班主任,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也要承担学生管理责任,行政班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全面管理。(记者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