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赴乡镇中学支教

14.07.2016  17:06

杨文韬在永泰二十二中教授弹奏乐器。

支教团成员游紫涵在教女生跳健美操。

支教团带领学生们举行了一场教室里的工程挑战赛。

  今年2月和6月,福州一中、福州格致中学和福建师大附中的一群高三学生组建火种支教团,赴闽侯、永泰山区两所乡镇中学支教。深切感受到城乡教育差异的他们,非常渴望能够召集更多志愿者,和乡镇中学生们建立长期联系,通过线上支教帮扶,用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正向引导他们。

  “老师,我来福州过暑假,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动物园玩哪?”虽然已经离开两个支教地——福州闽侯廷坪中学和永泰县第二十二中学,福州一中2016届高三毕业生杨文韬依然和孩子们保持着联系,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他们发来的消息。

  今年2月和6月,杨文韬和同学林小舒、张雨薇,召集了福州一中、福建师大附中、福州格致中学的部分高三学生,组成支教团两次奔赴福州闽侯和永泰的山区初中支教。他们将此次行动命名为“火种Fire”,“希望透过我们的支教视角,为大家呈现不一样的农村教育,最重要的是为山里的孩子带去希望的火种”。

  热心公益对乡村教育挺好奇

  距离高考仅剩105天时,第一批支教团的5名成员走进了闽侯县廷坪中学。不同于大部分忙于备战高考的同学,这5名高三学生当时已经决定留学。

  “除了留学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相信教育对一个人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利用留学前的空档期去支教。”林小舒说,虽然这是他们第一次到乡村学校当“小老师”,但他们都有过或多或少的志愿服务经历,也都是福州一中公益社的主力成员。

  早在初三暑假,林小舒就曾赴柬埔寨参加国际志愿服务,以接力的形式为当地学校建设操场、校舍及食堂。高一暑假她到墨西哥参加环保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巡逻保护海龟。初三暑假,杨文韬则和母亲一同前往青海玉树,在一所少儿希望之家,教那里的孩子写字、画画及踢球。

  在福州一中,他们曾带领同学们到福州一所听障儿童康复中心,在半个月时间里帮助老师照顾孩子,和孩子们一起玩。

  “我们很好奇农村教育现在是什么样子。”杨文韬说,“只有真正与乡村孩子们面对面接触,走到他们的身边,我们才能了解他们的想法。

   两次支教现状冲击团队成员

  2月23日,支教团成员从闽侯县城北上78公里,驱车近两个半小时,到达大山深处的廷坪乡。地处四县交界的廷坪海拔近千米,乡里唯一的廷坪中学,有300多名初中生和30多名老师。

  初入这所中学,支教成员们惊讶地发现,虽地处偏远山村,但学校里有宽阔的人工草操场和200米标准跑道,美术教室里还排列着石膏像,音乐教室里甚至有一架珠江钢琴,图书馆窗明几净,上千册的图书种类还挺丰富……

  “说实在的,从城市里来的我都觉得这里的条件不错。”杨文韬说道。可是他们很快发现学生对这些设施配备没什么感觉,“或者说,他们并不知道如何享受这些资源”。

  支教团每周会上一堂课阅读课,杨文韬说,第一节阅读课时,他给每一个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找一本喜欢的书,安安静静阅读,然后写下所读的内容。看到交来的作业,杨文韬有点失望:“一半的学生回答不超过两行,很大一部分直接抄了书的扉页。后来的阅读课,40个人的班级只剩下24个人。

  随着支教的深入,成员们发现了更多超过他们想象的现状,尽管硬件投入巨大,却无法解决孩子们厌学的问题;孩子们沉迷智能手机;由于缺专业师资,很多音乐美术课直接就是自习课……

  3月20日,火种团队结束了近一个月的支教之旅,回到学校。他们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火种Fire”,在福州一中开了分享会,对支教之旅进行了总结。许多学生当即表示要加入支教团。

  6月高考结束后,火种团队兵分两路,再度开启支教之旅。此次新增了永泰县第二十二中。与闽侯廷坪中学一样,该校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学校内设施齐全,但师资配置不均衡,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吸取上次的经验,各位志愿者尽自己所能,认认真真地为孩子们做一件事。于是,有人延续了上一次未能完成的英语课教学,完整地教完了国际音标;有人从定期检查、打扫教室卫生做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人在美术课上教学绘画并介绍了梵·高;有人开了健美操课;班会课上还开展了“通识教育”环节……

  线上帮扶做乡村孩子同辈导师

  在支教计划进行两周后,支教团队特意发放了调查问卷,“努力学习、考上更好的学校、在更好的学习环境里念书”是近一半孩子“对现在的生活想要进行什么改变”的回答。

  乍一看,乡村孩子们囿于山野,视学习为最大负担,没有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事实上,他们心中已经有了对更好生活朦朦胧胧的向往,只是没有引路人,显得无处安放。

  如今火种团队还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成员们将奔赴四面八方继续学业。杨文韬已经被康奈尔大学录取,林小舒要去美国的威廉玛丽学院,张雨薇进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继续“面对面支教”有些难度,“我们不希望支教期间给予他们的触动只是昙花一现”。团队成员想到了一个办法——线上帮扶,通过网络为孩子们布置一些书籍阅读、看电影的任务,然后根据孩子本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但这样的设想,面临专业的困惑,究竟怎么设计问题才会让孩子们感兴趣,愿意回答呢?除了读书看电影,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思考呢?

  火种的延续需要守护着它的普罗米修斯,支教这一善举的延续则需要一个持续性的团队。火种团队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他们,做乡村孩子们正面的榜样,做他们“青春陪伴人”,成为同辈导师。

  由于帮扶模式还在探索设想阶段,火种团队极其渴望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技能和专业公益资源的支持。如果您有专业技能、资源,又热心于公益,请伸出援手,联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