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首都经济圈阻碍京津冀一体化

20.05.2014  13:18

   【显堂文语】“天津经济圈”也许更靠谱

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一谈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无疑是以北京为中心建立“首都经济圈”,不幸的是,恰恰是“首都经济圈”的思维定式,严重阻碍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北京、天津、河北,究竟谁处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中心地位?究竟谁能发挥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中心作用?对此,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北京。

然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现实状况已经为这个答案给出了否定评判。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上上下下还在为改变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程度过低的现实状况而劳心费神。笔者认为,正确的答案应当是以天津为中心实施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或许有人会觉得笔者是在说笑话,甚至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戏言。这也难怪,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一谈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无疑是以北京为中心建立“首都经济圈”,甚至到目前为止,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规划的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方案,可能依然是“首都经济圈”的思路。

不幸的是,恰恰是“首都经济圈”的思维定式,严重阻碍了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相对北京,天津更具地理优势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地位所赋予的一切。但人们至今不明白,作为这样一个中心的北京,为什么会形成“灯下黑”的状况?

细细分析起来,“灯下黑”基本有两个原因。首先,北京一直是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发挥作用,无暇顾及周围的一切,但周围的天津与河北,却要照顾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需要,形成了一个“内封外开”的奇特现象——作为京津冀地区的北京是封闭的,而作为中国的北京,却完全是开放的,这样就使北京丧失了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功能,也就有了“灯下黑”的状况。其次,没有发挥天津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与作用。在10年前,天津甚至有明显的被边缘化的趋势,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步开始崛起。

坦率而言,在地理上,北京在京津冀地区并不处于优势,天津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津拥有港口,北京没有;天津拥有面向东北亚经济带的沿海区,北京没有;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北京则不是。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天津的优势就是北京的优势。话虽这么说,但天津的地理优势是北京无法拥有的,因为港口不能搬到北京,海岸也不能搬到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天津的自然区位便利度居全国首位。人们都知道,按照区域经济学理论,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中心,基础条件取决于是否具有地理优势,没有地理优势,不可能拥有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心的地位。而有了地理优势,什么都可以有,没工业可以发展工业,没交通可以发展交通,更何况天津的发展水平其实并不低。

由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心发布的《2011年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显示,按照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两个标准进行评价,天津在中国内地城市中排名第二。因此,天津作为直辖市,加之其具有的地理优势和发展水平,完全有能力成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中心,形成“天津经济圈”。

然而,天津并没有充当这样重要的角色。因此, 真正实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关键是要打破“首都经济圈”的思维定式,确立以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思路,以北京、河北为腹地打造“天津经济圈”。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应当承载中国政治、文化、科技及教育中心的功能,但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北京不应发挥中心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