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个月首现负增长 福特在华陷产能困局
在中国市场中极速前进的福特汽车,正在面临一场不大不小的考验。
2014年9月,福特中国批售销量为95875辆,与去年同期销量的96111辆相比,尽管仅仅同比下跌0.2%,但对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中始终保持猛增态势的福特而言,已十分“不妙”——这是自2012年4月新福克斯上市以来,福特在华销量首次出现同比下跌,而在此之前,福特在中国市场销量已连续攀升28个月。
极速前进的福特为何突然下跌?在福特中国看来,这样的下滑与产能瓶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目前的年产能是69万辆,现有产能利用已经到最大化了。”10月14日,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传播及公共事务副总裁李英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福特中国在9月份批售量上出现了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正是受困于当前的产能瓶颈。
极速前进
2013年,福特在华市场销量曲线持续飙升,以在华全年销量93.58万辆,同比增长高达49%的成绩收官。在这其中,福特在华的合资公司长安福特市场销量增长更为迅猛——数据显示,2013年长安福特全年销量高达67.89万辆,同比增长高达62%,几乎是2013年全国汽车销量13.87%同比增长幅度的四倍有余。
福特的快速前进与其此前高调发布的“1515”战略(在2015年之前引入中国15款车型)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而作为福特“1515计划”实施后推出的第一款车型,2012年上市的新福克斯正式推入市场后,带动整个福特中国迅猛增长。2012年,新福克斯在中国销量近30万辆,全球销量102万辆,成为2012年中国以及全球的最畅销的车型。
而后,进入2013年,新翼搏、翼虎、福克斯ST、改款嘉年华、探险者、新蒙迪欧,以及嘉年华ST等车型陆续推入中国市场,再度成为福特在华销量猛增的冲量利器。
不过,比销量上涨更令福特振奋的是利润上的盆满钵满。根据福特汽车公司2013年财务报告,福特汽车全年营业收入1469亿美元,同比2012年的1335亿美元增长10%;净利润方面,2013年,福特汽车净利润71亿美元,与2012年56亿美元的净利润相比,同比上升近27%。
如此一来,尽管销量体量远不及通用、大众等跨国汽车制造商巨头,但仍未阻碍福特成为包括通用、大众、现代起亚等在内的众多跨国车企中,唯一一家净利润同比上升的汽车企业。
进入2014年,即便福特在华涨势逐渐回归平稳,但仍在保持同比正增长。福特中国今年前三个季度批售总量为813412辆,与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647849辆相比,同比增长仍高达26%;而对于合资公司长安福特,前三季度销量591455辆,相比去年前三季度的466248辆同比上升幅度亦高达27%。
“我们的业务在今年前三个季度表现出色,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消费者对福特品牌的认可。”在福特汽车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礼祥看来,“未来几个月,随着福特福睿斯、福特Mustang的陆续上市,以及福特在重庆和杭州的两大新整车工厂相继投产,福特在中国的业务会有继续增长的势头。”
尚待解困
不过,在坐拥持续上扬的销量曲线和可观的盈利表现的同时,福特也陷入另一种困境。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对福特在华销量贡献最大的长安福特9月份的销量同比下降了4%。
在福特目前在中国市场的产能布局中,2003年开张的长安福特重庆第一工厂产能约为25万辆至27万辆,投产福克斯、S-麦柯斯和蒙迪欧;而2012年2月投产的重庆第二工厂首期产能15万辆,投产新福克斯。而后2013年由于翼虎、翼搏的引入,新扩建的35万辆第二工厂产能全部释放。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原定产能最高达到62万辆的重庆两大整车工厂年产能总量已经拓展到69万辆。
“确实是产能的问题。”李英对本报记者坦言,目前福特在重庆两大整车工厂的年产能已经利用到最大化,几乎是极限。不过李英亦表示,福特在华的计划表中,出于对于阶段产能和销量的预判,类似9月份销量的同比微跌状况已在公司预料之中。
月销量0.2%的同比负增长比例向来可以忽略不计,但对正在飞速增长的福特而言,着实有些过于显眼。在销量和产品布局大步推进的同时,产能却拖了福特的后腿,限制了福特在中国的进步空间。而这也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福特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规划出现脱节。
相比之下,大众与通用在产能和销量预估上预留了足够空间。
早在2011年底,通用中国就曾表示,2015年在华的销量目标为500万辆。期间,通用按部就班扩建产能,从2013年到2015年,分别启用武汉工厂、金桥工厂等四个新工厂,届时,在华总产能将提升30%,达到年产能500万辆;大众也同样如此,目前包括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12家已投产和在建工厂,到2015年产能将达到385万辆,至2018年,产能将逼近500万辆。
所幸的是,福特的产能困境并不会持续太久。按照福特规划,今年年内位于重庆的第三工厂将实现投产,计划产能30万辆。2015年年产25万辆的杭州整车工厂也将正式投产。“目前正按既定计划行进。”李英对本报记者表示,“重庆第三工厂投产后,尽管初期会有一个产能爬坡期,但也会迅速缓解产能压力。”(记者 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