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首次在欧洲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结果
9月12日,德国海德堡,厦大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联合举行“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秋季预测发布会”,公布今明两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这是厦门大学首次在欧洲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结果,也是该成果的第十七次发布。自2006年始,厦大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每年分两次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报告,一次春季,一次秋季。该项研究基于该中心2005年开始研制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进行。
九年来,该中心始终坚持用模型预测,用数据建言,研究成果发布从厦门走到北京,又从北京走到欧洲。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如今中国最为权威的宏观经济预测研究机构之一,这个仅有十人的团队用智慧、勤奋和汗水逐渐赢得了业界的认可和尊重。
曾一度不被看好
2004年春,一支由人大、北大、复旦、浙大、武大的著名学者及教育部社科司等组成的教育部实地考核评审组“进驻”厦大,开始对厦大申请设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进行为期两天的严格评审。
当时,中心拟推选主任为长期从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50岁出头的李文溥教授。研究人员由经济学院相关领域的教师组成。
当时,由于培养模式与研究范式转轨等原因,厦大经济学院的中老年教师中精通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几乎没有,年轻学者虽然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但是在全国基本不为人知。
面对这样的一支队伍,专家们流露出了怀疑的眼神。有专家直截了当地问,“厦门是一个小岛,为什么你们要在这里申请建立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李文溥记得,校长朱崇实对专家们疑问的回答是:厦门大学希望通过建设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推动厦大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现代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既需要北京的专家发表言论影响决策,也需要一些学者在外地进行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在厦门这个小岛更容易安静地做学问,独立地进行判断,而北京的专家学者会有更多的社会活动,容易受到来自政府内部的各种消息影响。”
最终,评审组看到了厦大的潜在优势和坚定信心。2005年2月,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成为厦大又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成立后,立即着手进行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CQMM)的研制。一年后,中心开始运用CQMM进行宏观经济预测,每年两次对外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四年后,中心开始与国内最早的全国性经济类报纸——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合作,联合发布预测报告;七年后,厦大《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展望》由国际著名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出版并面向全球发行,成为中国第一个定期连续向全球出版发行的英文版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一个来自中国东南边陲小岛上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开始走向了世界……
紧扣经济热点进行政策模拟
常常有人会问厦大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人:什么是CQMM?
CQMM是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英文简称。中心刚成立,便立即着手研制这一模型,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中心后来所进行一切研究之本。
怎样运用宏观经济模型定期进行预测与宏观经济分析?在方向上,李文溥强调中国问题导向;在选题上,李文溥倡导优先关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方法上,李文溥重视与国际接轨,他说,“我们的特色就是要用模型预测,用数据建言,这样,提出的宏观政策建议才会有理有据、真实可信。”
据中心副主任龚敏介绍,利用这个模型,中心已能成功预测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等30多个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并利用它进行了相关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
龚敏说,该模型的最大优势是:紧扣当前中国经济热点,依据模型进行政策模拟,量化分析拟实施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国际出版巨头找上门来
在经过多年的积淀后,这个致力于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圈内”开始有了一定的名气。
2012年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中国区代表应邀参加当年在京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报告发布会。会后,施普林格中国区负责人尼尔斯·彼得·托马斯和经济与商业学科编辑柴宁直接找到李文溥,认为这份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报告已经相当成熟,建议由施普林格向全球出版这份报告的英文版。
一年后,想法变为现实:由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出版的厦大《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展望》首发式在京举行,成为我国第一个向世界发行的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
当然,与施普林格的合作仅是这个中心迈向国际的开端。李文溥心里明白,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但是,他有一个梦想:在不远的将来,厦大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能成为中国最好的智库和研究机构之一。“当国际上有人想来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时候,会首先想到我们这个中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