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饺子做红团齐聚过小年 远方的客人请留下来!

01.02.2016  20:39
包饺子做红团齐聚过小年 远方的客人请留下来! - 福建之窗
包饺子做红团齐聚过小年 远方的客人请留下来! - 福建之窗
包饺子做红团齐聚过小年 远方的客人请留下来! - 福建之窗
来源: www.ptxw.com

  莆田网讯 随着新春佳节的到来,大街小巷的年味也越来越浓郁。农历十二月廿三是北方的传统小年,为了让在莆外地教师感受节日的温暖,1月31日上午,湄洲日报社联合老蒲鲜走进莆田第十三中学,和这些“新莆田人”一起过小年,并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和问候。

  据介绍,莆田第十三中学现有教师214名,有近30名外地教师,多是本世纪初由学校引进,大多来莆有十余年的时间,他们分别来自哈尔滨、吉林、湖南和西安等地,其中以东北居多。

  在莆的外地教师有的对象是莆田本地的,也有是同在莆田工作的外地人,但都已经在莆安家。由于寒假时间较短,加之天气不好,大部分外地教师选择留莆过春节。今天在现场,加上外地教师的亲友和孩子,共有近百人参加本次活动。

  活动是在该校食堂里举办,食堂里随处可见绸带、气球、中国结,还有红色的对联等春节元素,节日的氛围浓厚。一进门,“老蒲宴客麦煎海蛎饼,名士尝鲜春卷地瓜烧”这副莆田元素十足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原来是该校教师为表达对莆仙餐饮文化的喜爱和对活动主办方的感谢,特地写了这副对联。

  一大早,湄洲日报社记者和老蒲鲜餐饮公司工作人员便来到现场准备。老蒲鲜带来了丰富的食材和用料,大到活虾、鲜鱼、花蛤、排骨、黄花菜、肉丸等,小到碗筷餐具、花生油、调料等一应俱全。为了让外地教师感受到节日的温暖和关怀,老蒲鲜还特地为在场的每个人分发了一条红色喜庆的围巾,让很多教师都感觉“心里暖暖的”。

  在北方过小年当然离不开饺子,而南方过春节则离不开红团。大家一起擀皮儿、包饺子,学做红团。不少人还现场就饺子的不同包法相互交流,气氛融洽。

  翟宁来自西安,现在莆田三中任教,她来莆已经有11个年头了,丈夫来自莆田市区,已经有了一个2岁半的孩子。因为自己“可喜欢做菜了”,在现场她积极询问厨师各道菜的做法和程序,还进到厨房里现场观摩厨师做菜。由于西北海鲜稀缺,她来到莆田后便很喜欢吃海鲜,最爱的菜是“清蒸桂花鱼”。她告诉记者,刚来莆的两三年,饮食上很不习惯,再加上气候、语言、观念的差异,导致生活“不如意”,甚至“有点心酸”。

  但是现在已经“入乡随俗”了,拥有了自己的幸福的小家,在饮食习惯上,不但适应了莆田菜,而且还爱上了莆田菜,不少菜已经成了她的拿手菜,比如莆田的卤面、煎鱼和炖汤等。现在晚上有空的时候,她便会和丈夫各做各自拿手的菜肴,一家人围桌而坐,边聊天边吃饭,她感觉现在的生活“简单又令人满足”。

  80后单连鹏和何淑琴是一对来自东北的小夫妻,分别在莆田二十七中和莆田十三中任教,单连鹏已经来莆工作生活10年了,何淑琴比他晚来半年。他们在莆田相识后结婚。对于单连鹏来说,亲眼见证了莆田这十多年来的变化,他惊叹说:“变化实在太大了,现在随处可见高楼大厦,城市综合体项目也越来越多,可逛可玩的地方太多了,大家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何淑琴在厨房看到活蹦乱跳的活虾等海鲜,很兴奋。她表示,自己很喜欢吃海鲜,也会经常买来自己煮。她还透露,一家人都很喜欢吃莆田菜,丈夫单连鹏还很会做,尤其是海鲜卤面和焖豆腐等菜。

  陈文科目前在莆田三中任教,他告诉记者,北方过小年,其实相对比较简单,大家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不过来莆田这十年可以感受到,莆田民俗文化很多元,节日氛围也很浓厚,尤其是莆田各地“闹元宵”的习俗,那是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说起自己在饮食方面的适应,他说:“刚开始吃不来海蛎等味道比较重的海鲜,但半年左右就适应了,现在基本上什么莆田菜都能吃得来。”

  在互动环节中,主办方随机提问外地教师“最喜欢的莆田菜是什么?”,荔枝肉、卤面、焖豆腐是大多数人最喜欢的莆田特色菜。老蒲鲜行政总厨朱志芳现场向大家介绍这三道菜的配料、做法和做菜要点等,大家边品尝莆仙特色菜,一边学做莆田菜,让很多人感觉很有趣又收获颇丰。

  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多数外地教师来说,这是来莆田后第一次大家聚在一起过节,大家一起包饺子、学做菜,其乐融融,往年都是在自己的家中做饭吃。对于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他们深受感动,为了表达谢意,他们还特地又赠送了一副对联给主办方。

  外地教师代表发言时表示:“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怀,在莆田生活了十余年,莆田和老家都是温暖的家,我们已经很好地融入了莆田当地各方面的文化和习惯,在这里也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可以说‘身在异乡非异客’,我们正在向‘老莆仙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