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面临大修 拟增地方政府责任人引咎辞职

24.06.2014  08:16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昨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审议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

现行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颁布实施后,时隔五年后面临大修。修订草案保留了现行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框架,按照风险防范、全过程监管、各方法律责任制、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等四大思路对现有的一些条款做出重要修改。

草案明确要建立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勇连用三个“”作进一步阐释:对违法生产经营者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对失职渎职的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实行最严肃的问责,对违法作业的检验机构等实行最严格的追责。

处罚

首负责任制

消费者:可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草案第一百三十八条指出,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接到消费者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现行赔付,不得推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经营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经营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经营者追偿。

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要求赔偿损失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财产安全。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

释疑: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效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首负责任制的提出,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效率,降低维权成本。

食品在生产、流通、销售、保管、仓储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按照深口袋理论,无论是生产商还是销售商,谁有赔付能力,哪个企业容易找到,消费者就可以先找哪一个。”那么,消费者寻求赔偿时遇阻如何解决?在刘俊海看来,“在赔偿遇阻时,一方面,鼓励商家和消费者友好协商,化解纠纷;另一方面,对于协商未果的,消费者也可以投诉到消费者协会,要求行政机关进行行政调解,或者一纸诉状把失信企业推向被告席。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显冬表示,“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理解。“价款10倍的赔偿金属于惩罚性赔偿,比如你花费1元购买了某个食品,只需要证明食品质量不合格,便可以按照规定要求赔偿。‘损失’一词包含的意义更广,包括不达标食品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如医疗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