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晦 香港何往?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举国欢庆。
当日,香港阴雨绵绵。愈演愈烈的所谓“占中”运动正在香港上演,参与者不仅用瘫痪香港中心区域交通的方式给祖国庆典当头泼下一盆冷水,甚至喊出让特首“梁振英下台”,让全国“人大收回普选特首政改说明”,并誓言将现有非法行动继续升级,彻底瘫痪香港经济与社会生活。
凄风冷雨中的香港何去何从?“一国两制”的模式将如何进一步达成共识?这都是世人正在观察和思考的重大问题。也许忙于“占中”的少数香港人已忘却这块土地的前世今生,也自然难以正确和理性把握它的来龙去脉,乃至数典忘祖,任性而为。
1840年初,觊觎中国庞大人口和市场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打破中国封建王朝的脆弱海防,不仅将罪恶的鸦片堂而皇之输入中国,还强逼中国割让南粤渔村香港和九龙等地,成为大英帝国毒品贸易的远东码头和继续欺凌中国的前哨阵地。以割占香港等地为标志,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遭受帝国主义长达一百余年的侵略、占领、掠夺、蹂躏和杀戮,直到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并建立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香港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避风港角色,逐步成为孤悬祖国东南角持续发展的商业重镇,除日本占领三年外,战争冲突和政治风波都较少波及这片土地,进而使其逐步出落为日渐耀眼的亚洲贸易和金融中心。但是,香港也从来不是游离于祖国之外的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它的勃兴与繁荣,既仰仗英国成熟的文官制度和自由经济体制,以及本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依托着内地廉价的物资供应、劳动资源和巨大市场。应该说,香港的发展与繁荣,一直未曾中断祖国母体的滋养。即便在1997年主权回归之后,如果不是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祖国人民的无私呵护,很难想象香港能单独摆脱亚洲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等多次灾难的连续冲击。
直到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便利化的今天,香港经济与祖国内地也依然骨肉相连,血脉相依。据今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香港问题白皮书统计,维持香港正常运转和高品质生活的水、电、气和日用蛋禽和蔬菜绝大多数都由内地保值保量供应。回归17年来,中央政府为了维护香港的持续繁荣、稳定和发展,出台大量惠及香港、优先香港的财政和经济政策。在与祖国内地的依存关系中,中央只予不取,内地予多取少,体现了令人信服的无私与大爱。当然,在祖国争取民族解放、独立和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广大爱国香港同胞和无数仁人志士,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也做出杰出的贡献,展示拳拳赤子之心。
回顾香港内地关系史,人们不难发现,血浓于水,爱国爱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始终是这一关系的主轴和核心内容,即使在风雨飘摇的今天,720多万香港同胞中的绝大多数都与祖国14亿人民同心同德,维护大局,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没有谁希望香港成为一个被瘫痪的死港、臭港。
与经济蓬勃发展并不匹配的是,作为这片古老土地主人的香港同胞,过去一直是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二等、三等公民,港籍人士直到1970年代才获准参与本地事务管理,而此时距大英帝国肇启议会制度已近500年,距其建立两院制君主立宪统治已近400年,距扩大普选和攫取香港也超过130年!应该说,殖民地时代的香港人民毫无平等的政治权利可言,更谈不上当家作主,他们的元首是从未临幸过这弹丸之地的英国女王,他们的行政首长是女王指派的英国贵族总督,而不是香港公众推举的利益代言人。
香港同胞真正翻身当家作主恰恰是祖国强大后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中国收回香港主权才得以实现的百年梦想。历史不能假设,时间也不能倒流,假如香港延续英国统治一百年,有谁能相信今天的香港行政长官不会继续是英国贵族,不会源自英王的指派?英国在统治香港155年的绝大部分时期,未能主动、真诚地推行民主政治,却在被迫向中国交回主权的短暂过渡期,企图快速实现民主进程,将自己从世人公认的“狼外婆”打扮成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