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转,风景真好看
福清嘉儒风电场(资料图片) |
“风车”高擎臂膀,刺入蓝天,带来清新能量。
福建利用风电,成了全国的标杆:风电场平均利用小时数全国最高,所发电量全部消纳,执行风电上网也是全国最好。
风电绿色、清洁、可再生。台湾海峡所具有的“狭管效应”,恰好给福建送来了无可比拟的风能资源。
眼下,全省风电装机比例为3.5%。按照国际上的经验,还有约2个百分点的拓展空间。
然而,装风机毕竟要占用土地、影响环境。如何让绿色能源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是建设者们努力的方向。
乘着明媚春光,记者再次走近“风车”,一探究竟。
能集约,能入海,能上山
莆田东峤,一镇之内有盐场和风电场。不过这“二场”,却“身”在一处,合二为一。
东峤风电场由福能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有24台单机容量为2兆瓦的风电机组。穿行盐场,只见“风车”基座大多安在各晒盐池的四周边角上,错落有致。
“盐场、风电场融为一体,既减轻了风电场建设用地的压力,又将盐田资源保护了下来。”福能新能源公司总经理沈龙山告诉记者,“在既有的空间上,实现了经济价值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风电场占地的最大特点,是“散”。“风车”分布在众多的点上,且每座风电场需配升压站。那这块土地,有没有集约节约的可能?
在莆田后海,由福能新能源公司建设的全省首个风电场集中控制中心,已于去年8月投入使用。依托信息化手段,中心不但负责后海风电场48台风机所发电量的升压,还可覆盖公司在莆田境内的12座风电场,实现远程的监控、管理。这其中,甚至囊括了80公里外的仙游草山风电场。
“原来每座风电场需要8至10人值守,现在通过信息化手段集中管理,16人就可以管好13座风电场。而别的升压站实现无人值守后,可以省去建设用地至少三分之一。” 沈龙山说。
据了解,更多区域风电场的集控中心建设,正在规划中。
在人多地少的沿海探索集约用地,而未来,“风车”入海上山将成为新时尚。
去年底,莆田平海湾50兆瓦海上风电场项目获正式核准,成为福建首个获批建设的海上风电场项目。“据初步估算,全省近海风能资源是沿海陆上风能资源的3至4倍。而且,发电效率更高,发电量也更大。”在中闽能源投资公司董事长林崇眼里,海上将是大规模开发风能资源的更大宝藏。
同时,我省还将在平潭、漳州、宁德建3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并另有5个项目列入核准计划。
同样是在去年底,福建首座内陆风电场——仙游草山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
这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风电场,年发电量相当于一座中型水电站。而其作为先行者的意义,或许将更为凸显。
入海上山大踏步,福建的风能资源开发,将打开一片新天地。
鸟儿飞,植被复,景相宜
“身高马大的我,干活干净漂亮。一旦身边有风来临,‘捕风耳’立刻判断风向,命令‘脖子’自动调整方向……”这是莆田秀屿区东庄前云小学一位五年级学生在作文《“大风车”的自述》中的一段话。
在孩子们的眼中,那一排排巨大的“风车”和徐徐转动的风轮,无疑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风电本身是生态产品,但在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修路、砍树,特别是随着风电场建设规模的扩大,也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行走在福清嘉儒风电场,不时可见白鹭翩飞。
“风电场的选址都避开了候鸟的主要迁徙路线和栖息地,避免对候鸟的繁殖迁徙造成直接影响。”中闽(福清)风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鄢波说,风机之间保持了足够距离,在陆上相距400米,在海上则是前后约1000米、左右约600米,为鸟类飞行留足了空间。
“投建陆上一个风电项目,在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上的配套投资要500万元左右。”沈龙山告诉记者,“开发时就要有保护意识,把破坏尽可能降低。比如挖路时先清理表面的草皮放在填方处,这样长得又好又快。再比如,虽然每台风机都要在地下4米浇筑直径达24米的承台,但承台上面盖上1米多厚的土层后,还可以搞绿化。只要边建设边恢复,撒草籽、种草皮、栽苗木,一般3年内可以完成植被恢复。”
“生态产品要发挥最大生态价值,关键在事先如何防范、事后如何恢复,使生态溢出效应大于损失。”林崇说。
湛蓝的海水,映衬着阳光。后海风电场一排排“风车”,早已成为后海垦区如画美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还真别说,大风车替我们招徕的客人一天比一天多。”后海渔村餐饮部负责人曾亚木说。垂钓、踏浪、观景、尝鲜,因为有了远近之间的“风车”,更显露出盎然趣味。
“风车”作伴景相宜。后海风电场向北百来公里的连江黄岐半岛上,有一座省投资集团开发的北茭风电场。连绵青山之间,矗立着24台“风车”,与海湾海岛、渔村渔排、碧海蓝天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精美的画卷。
因为此处是“肉眼观马祖”的最佳位置之一,连江县还将北茭风电场列进了两大工业旅游品牌。
有了“风车”,真的很美!(谢贤伟 王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