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2019.1.23:福州智慧治水:守得住乡愁,看得见“颜值”
福州智慧治水:守得住乡愁,看得见“颜值”
柯怀鸿 温锦胜 本报记者 谢开飞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冬日里的琴亭河串珠公园,两岸青葱榕树,影映水中;不时可见候鸟掠过水面,飞上树梢。
这里成了市民老林的“福地”,平日约一群老友或在步道上聊着家常,或围坐下棋。已年届七旬的他,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见证这条河的变迁,“以前,这是条积淤严重、水道黑臭,人们避而远之的‘病’河。”
2016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作,在全省率先成立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将城区内河水系治理和内涝防治从“九龙治水”向“统一作战”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11月中旬,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联合举办的评审中,福州脱颖而出,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生态理念入心,乡愁与“颜值”和谐共生
福州是一座水城,共有107条内河,水网平均密度之大,全国罕见。这给福州带来了灵气与活力,也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记忆。然而,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跟不上,该市也患上城区内涝、水体黑臭等“城市病”,影响着市民的生产生活。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前瞻性地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
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全国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多年来,围绕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和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福州市坚持将“一张蓝图绘到底”,提出“九个有”的生态文明理念,让乡愁与“颜值”和谐共生:如致力于打造有自然弯曲的河岸,有深潭、有浅滩;有长得出水草、藏得住鱼虾的生态驳岸,有野趣、乡愁等的生态水系。
2017年3月,福州市整合建设局、水利局、城管委等三大涉水部门,成立了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打破水系治理工作中“九龙治水”的困境,将排涝、调水、污水治理“集于一身”,实现一套预案、统一调度。
“中心采用基于NB—iot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云平台计算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建设‘眼、脑、手’三大体系,打造城区水系科学调度指挥系统,统筹调度全城上千个库、湖、池、河、闸、站。”福州市建设局副局长张麒蛰说。
智慧“大脑”发力,让内河水防得住、活起来
联排联调中心投入试运行后,在防抗2018年第8号台风“玛莉亚”等的指挥调度中起了关键作用。
2018年9月17日晚,由于强降雨,晋安区满洋路路面积水超15cm后,路面监测设备便立即向调度信息系统发出警报,监测点在信息系统上的相应位置颜色也随即由绿变红。接收到警报信息后,指挥中心立即安排应急队伍和排涝设备现场处置。
张麒蛰告诉记者,在发挥治理内涝功能的同时,中心还能助城区水系管理调度一臂之力。
如在琴亭河,随着清淤、截污、净化等水系治理攻坚强势推进,河道全线已整治完成并对外开放。然而,没有活水来源的琴亭河,如何避免因长期静止而再度陷入黑臭?福州市通过铺设补水管,每日从晋安河“借”5000立方米水至琴亭河。
同时,该市还依靠中心实现智慧化调度,利用闽江、乌龙江自然潮差,采用“纳潮引水为主、泵站调水为辅”的方式,每日向城区各内河引入约1650万吨闽江水,绕城一圈再出去,让内河水多起来、活起来。
不仅群众点赞,福州“智慧治水”还获得专家们的肯定。“通过智慧手段提升‘水动力’,让内河与内河之间、内河与江之间实现连通,将一条条‘自闭’的水沟变成纵横发达的城市水网,是生态治水的好模式。”福建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城乡建设学院蒋柱武教授说。
截至目前,通过实行水系联排联调,全市排水防涝处置效率提高了50%,内河调蓄效益提高了30%。所有河道已完成清淤265万立方米,完成沿河截污系统建设228公里,新建沿河截流井738座,计划于2019年上半年全市所有河道沿河截污系统将基本建成投用。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1/23/content_413494.htm?div=-1 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19-01/23/c_137767422.htm http://tech.ce.cn/news/201901/23/t20190123_313370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