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神”频频造访福州 榕城区排涝压力倍增(图)
华林路汽车北站附近路段,一下大雨就积水成河。
特殊地形易致内涝
“福州地势北高南低,城区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山洪穿城而过。”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靠江临海、内河众多、溪流源短流急,这种自然条件让福州本身的排涝压力就比较大。“城区的排涝系统除了要接纳‘自产水’外,还必须承载来自北面山区的‘客水’。”
这位负责人说,一旦遇上来势汹汹的暴雨,城区内的水本身就比较多,加上山区的“客水”向地势低洼处、城区内河处汇集,导致内河排水压力增大,河道的过水能力无法满足排涝要求。
城区排涝标准偏低
除了地势等客观原因,福州在城市发展中遗留下许多隐患,也让排水遭遇“入地无门”窘境。
“首先是城市的排涝设防标准偏低。”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指出,像福州这样的省会城市,作为排涝大系统的城区排涝标准应为20年一遇,作为小系统的市政管网排涝标准应为3~4年一遇。但在城市建设中,排涝设施的建设及更新明显滞后。“现在城区的排涝标准只能勉强达到5年一遇,市政管网排涝标准只有1年一遇,两者都明显偏低。”
共3页 1 2 3其次,在城市建设中,硬化的面积不断扩大,许多原本有天然蓄洪、滞洪功能的田地和池塘被填,变成了水泥路及各种建筑物,暴雨径流时间缩短,削峰功能显著降低。“同样50毫米的降水,原先可以慢慢排3个小时,现在1个小时要排完,怎么能不涝?”市排水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而建设中带来的不少管道和排水系统改变或未及时更新,也让内河满溢,水始终排不出去。“早期建的房子地势偏低,后建的则地势偏高,导致不少老旧小区积水严重,上海新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原先可以往旁边的田地、池塘排水,现在往哪里排呢?”
再次,不少违章排放和工程施工也让排涝困难重重。路边的餐馆、大排档、菜市场存在着违规将油烟甚至餐厨剩余垃圾排放或丢弃在下水道的情况,河道两侧的一些建筑垃圾、沿途工程施工也对排水起了阻碍作用,如晋安河新闻大厦以北河段、桂山涵洞等一些地方一“遇水”,就容易出现“卡脖子”现象。
“三剂良方”标本兼治
看似简单的内涝现象,却是一项系统工程。彻底根治“内涝综合征”需要多部门
第二味“药”是加快旧城改造。早期的管网比较乱,局部地区人为破坏严重,导致水无法排出,而新城区的管网相对比较完善。要加快新旧管网的衔接,局部地势低洼处也要增加相应的排涝设施,找到的涝点要加快修复。
第三味“药”是推动“高水高排”。我市目前正加快建设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让上游来水“另寻他路”。据了解,工程规划新建闽江上游浦口泵站,沿北面山区开挖引水隧洞,连接八一水库、登云水库,并经魁岐河道汇入闽江,隧洞总长度约27.6公里,总投资预计突破30亿元,预计明年动工建设。
“结合旧城改造和内河拓宽,把城区排涝标准从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该专家指出,该工程建成后,汛期可将山洪直接经隧洞排入闽江,“客水”不再进入城区;非汛期可引闽江水为内河补水,既有防洪排涝作用,又有改善水环境的功能。
(福州日报记者 孙漫 见习记者 郭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