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频频冒充法院人员 业内人士教你防范骗局

29.05.2014  14:18

   宁德网消息(钟兰芳) 近期,冒充法院的电话诈骗行为频频发生,近日福安法院不断接到群众电话咨询或举报,称有人通过语音电话,以法院名义要求收取诉讼费或执行费,或让将银行存款转移至“安全账户”。对此,福安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尚未开通“语音电话”通知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广大市民不要轻信这种电话,谨防上当受骗。

   催说法院“领传票”

  近日,市民陈先生到福安法院反映,他接到一个电话,催他到法院“领传票”:“这里是福安法院,你有一张传票没有领取,限你在下午16时之前到法院领取。这是最后一次通知,否则法院将依法强制执行,详情请拨9号键咨询。”

  陈先生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从来没有在外惹是生非,也没有得罪过谁,怎么会官司惹上身?他赶忙按下9号键。可话筒那边沉默了许久后挂断了。

  陈先生翻找了一下刚接听的电话,是一个以“00”开头的从来没见过类型的号码,怎么会是法院的呢?陈先生怀揣疑问跑到法院询问。

   诈骗电话打进法院

  据了解,近日福安法院接到30多起反映此类问题的电话和咨询。更有趣的是,就在工作人员小王回应市民咨询时,诈骗电话居然打到法院的多个办公电话,法官的手机也接到“领传票”的诈骗电话。小王按“9”键后,竟然意外接通了“人工服务”——电话那头,一个带外地口音的男子一字一顿地说:“我是福安法院,你卷入一起经济纠纷案件……”对方要求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说是法院在进行调查。法院工作人员自报姓名王小乐(杜撰名),对方马上回答说:“对呀对呀,你有一起经济纠纷案件。”而当小王追问“什么案件?具体内容是什么,书面材料在哪里?”对方一下犯傻了,得知小王是行内人,立即挂断电话。

  小王说,最近不少市民接到此类自称是福安法院、蕉城法院或是宁德中院的诈骗电话。由于担心受骗,他们大部分跑到法院咨询。

   语音诈骗电话三特点

  小王介绍,上述语音诈骗电话一般有以下特点:一是接到的语音电话,内容一般是“你有案件在某某法院审理,请到法院领取传票,否则将强制执行”;二是接听的语音电话为自动语音服务,要求接电话人根据语音提示拨9等数字转为人工服务,然后有人开始询问你的身份信息,要求你提供相关资料;三是来电显示的号码一般以00开头,有的不法分子利用改号软件设置主叫号码,显示为法院号码,有的则根本不显示来电号码,还有的电话回拨是空号。据悉,这类诈骗电话,不外乎要求市民提供身份信息和银行账户,然后“下套”,或者直接要求市民将财产转移到他们提供的账户里。

  “如果资产或账户要冻结、扣划,我们都是以书面的方式告知当事人的。”法院工作人员提醒说,法院不会使用声讯网络电话与市民联络,不可能在接通电话后提示市民按数字键,再转专人服务,也不会电话询问市民及其家人的身份和其他方面的相关信息,更不会要求市民将银行存款转汇到指定账户,或是处理某项个人财产。

   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不过,只要留个心眼,了解法院的工作方式,这些陷阱是很容易避开的。福安法院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按照有关法律程序,法院通知当事人参加诉讼活动一般采取书面形式,送达法律文书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由办案法官或书记员电话通知当事人直接在法院立案大厅诉讼大厅或者办公室签收;二是通过“法院司法专递”方式邮寄送达;三是法官工作人员直接上门送达法律文书。同时法官提醒广大市民,如遇到以各法院名义电话要求到法院领取开庭传票、缴纳诉讼费、申请执行费等情况时,千万不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密码等个人信息或往法院公布银行账号以外的其他某银行账户上汇款。

   上网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陈小姐,请不要相信诈骗电话,不要给骗子转账!”,该法院工作人员小钟耐心的做说服工作。原来,陈小姐接到一电话,说她由于涉及恶意透支银行卡,已被银行起诉。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会被法院强制执行,将账户内的存款全部划走。陈小姐本是不相信,和对方说自己并没有恶意透支信用卡,结果对方居然报出了她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陈小姐不得不相信,回拨电话咨询,对方告诉陈小姐,个人信息已经泄漏,最好的方法是将个人存款暂时存到警方安全账户上。如果当事人照做的话,把自己卡内的钱转移到另一账户上的话,资金将全部被骗取了。在整个过程中,骗子会分别扮演法院、公安和电信等多个部门工作人员,以国家机关人员的身份,博取受害人的信任。好在陈小姐留了个心眼,查询114找到福安法院电话,联系了法院工作人员,想在转存前再确认一下,福安法院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和陈小姐沟通,让陈小姐不要轻信骗子。

  在此,福安法院提醒广大市民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方面可及时回拨原电话详细了解涉案事实、承办法官等信息,也可拨法院电话0593-6382463,查询具体承办法官进行核实,还可以亲自到法院了解情况,同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细节,保护个人信息,切记不可将涉及自身财产和隐私的信息材料随意丢弃,或者轻信他人参与一些所谓的电话调查、社会调查,在网上购买商品、注册会员等填写个人资料应有选择地保留自己的有效信息,必要时,可与商家约定保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