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菩萨知多少

28.06.2014  20:39

 

2014年6月29日,农历六月初三,适逢韦驮菩萨圣诞。

【简介】

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相传释迦牟尼涅盘时,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驮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堂。一个捷疾鬼浑水摸鱼,偷走一对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驮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驮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

韦驮菩萨现天大将军身时,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农历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圣诞。 

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寺院,以守护伽蓝(即道场之意)。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

韦驼菩萨现天大将军身,担当佛教中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重任,为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

相传,浙江临安天目山是韦驮菩萨的道场。

鸡血石韦驮佛显灵

据民国时天目山风景名胜管理处总干事介绍,始建于元、复建于明的西天目开山老殿,曾有三件镇山之宝:一是王羲之的字,二是昌化鸡血石雕成的韦驮佛,三是唐寅的画。

昌化鸡血石韦驮菩萨身高一尺五寸、宽五寸(约30cmX17cm)。据传,这尊佛像,由于采用通灵透亮的鸡血石材质,故特别灵验,进香者众。不知人们对韦驮佛的虔诚,还是对鸡血石的痴迷,不时传出鸡血石韦驮的神话。其中最为离奇的是,韦驮曾三次显灵,每次都出现一个神秘的小和尚。

一次,开山老殿一个挑运物资上山的小和尚,在山脚一个名叫双清庄的地方,看见一个貌似韦驮的小和尚,来回休闲信步,片刻即隐身不知去向。小和尚好生奇怪,心想:莫非韦驮意欲差使我这个小和尚传个信息,将殿宇从山上迁至双清庄?如果真的如此,也正合我心意,因为从山脚到老殿每趟上下走十多里山路,实在太累了。小和尚回到开山老殿告诉老僧。老僧半信半疑,信的是听说韦驮曾经同样显过灵;疑的是或许小和尚贪懒,借机生事,加上迁至山下费用没有着落,故未允许。

后来,小和尚另生一计,偷偷将鸡血石韦驮佛像抱到双清庄安放在一块巨石下面。时逢雪天,路上留下了他下山的脚印,如果再留下上山的脚印,众僧必生疑心。于是他将鞋倒穿着上山。翌日佛事开始,僧人见韦驮不见了,均迷惑不解。在四处寻找时,见大门外仅有下山的脚印。老僧便带着众僧沿着脚印下山寻找。小和尚故作镇静,与众僧一起随着脚印来到巨石下,找到了鸡血石韦驮。这才使老僧坚信,韦驮神秘到山下,看来,是到了殿宇迁址的时候了,于是发动众僧下山化缘,在双清庄兴建了韦驮殿。

之后,朝拜鸡血石韦驮的香火更加旺盛,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德宗皇帝以韦驮佛祈雨灵应,御赐“福佑潜城”额悬于寺中。可惜抗战期间,西天目山三件镇山之宝均被日机炸毁。

韦驮感应赐箬米

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天目山一带,山地粮田欠收,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当地的百姓上山找挖苎麻、葛藤、蕨草等植物的根茎,赖以充饥。但是,这些能够入肚的根根茎茎也是有限的,眼看这日子到头了,大家的肚子都顶不住了,这时,奇迹出现了。7、8月间,山上满山遍野的箬竹不抽叶子,头上长出一穗穗的稻米来。上了岁数的人都说他们从未看到过这般奇景。开始时,没有人敢采回来吃,生怕有毒。可细细一想,箬叶可以用来包粽子,那么箬竹上长出来的东西也可以吃。几个大胆的人试吃了以后,觉得味道不错,大家纷纷上山来采集。采回家后,双手揉搓几下,用嘴吹去外面一层薄壳,就现出一粒粒如麦粒般白色的米来,再将米碾成粉末,做成饼、团或煮以糊状吃。吃起来,香甜中略带一点点苦味。吃了后浑身通常、舒服。这一年的下半年,当地人们就是吃这种箬米才挨过了饥荒。

当时的人们把这一切都归功于韦驮菩萨显灵,感应送米来了。但也有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箬竹与其它竹种一样,也会开花结籽,只不过如此景象可能是百年或千年才会有一次。这一次是凑巧遇上了灾荒年

韦驮化缘应迹

相传,有一年闹灾荒,方圆几十里连野菜都被吃光了。天目山寺庙里只有几位老僧守庙,其余和尚都云游四方去了。

这天,几位老僧因为数天未进一粒粮食,都快饿得奄奄一息了,在这关键时刻,有人来报,说是山门外来了挑粮队,有七、八个挑夫每人挑了满满一担粮食正往寺庙而来。是谁雪中送炭?据送粮者讲述,前几天,天目山寺庙一名岁数不太大的和尚去化缘,请求我家员外施舍几担粮食赈灾,并申明他能治好我家小姐身患半身瘫症,小姐长期卧床,百医无效。吃了你们这位和尚的两副药,病已痊愈。为感谢医病之恩,我家员外特送这些粮食。众僧听闻甚为震惊:我们寺院几名年轻和尚前几天才离寺,再说他们也都没有行医本领呀!问送粮者:“长相如何?”送粮者对众僧说:“我们刚才经过山门殿,看见韦驮菩萨像时,都觉得很象那位化缘的和尚”。众僧立即意识到,这是韦驮菩萨化缘应迹,于是,在韦驮面前“合十”,感谢韦驮救命之恩。

韦驮佛祷雨灵应

天旱求雨是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的习俗。清光绪十五年春始,於潜地区数月无雨,旱情非常严重,连全县赖于生存的天目溪源头深不可测的西关龙潭都快干枯见底了。眼见着全县栽下的数万顷庄稼将颗粒无收,於潜知县心急如焚,除了向上呈报灾情外,只好祈求老天爷开眼、开恩。于是知县就率领地方大小官员、禅源寺僧人及四乡百姓数千人到西关龙潭求雨。在龙潭坝口设祭台,烧纸钱,并从四里八乡搜集纸伞、蓑衣、斗笠等抗雨用具,日日在龙潭焚烧。接连半月,该烧的东西都烧光了,该求的都求了,天空仍无片云滴雨。大家都开始绝望时,寺庙里的小和尚发现韦驮菩萨满身出“”,脚下流水。主持和尚知道后跑来一看也纳闷,莫非韦驮也在求雨?于是,第二天一早,钟鼓齐鸣,幢幡高悬,寺内众僧七手八脚将韦驮菩萨抬到了西关龙潭,求韦驮佛施法祷雨。结果,不出几个时辰,天降甘淋,接连下了三天三夜。此事后来传到京城德宗皇帝耳里,光绪十五年,以韦驮菩萨祷雨灵应,德宗帝特御赐“福佑潜城”额悬于天目山寺中。

韦驮菩萨生脚逃离火灾

这个故事听上去很离奇,但确是天目山发生的真实事件。1941年4月15日,日军战机七架飞临天目山上空,事先通过汉奸放火指引目标,向禅源寺投下了30多颗燃烧弹,将禅源寺变成了一片火海。由于突遭空袭,寺内一片混乱,僧人都奋力投入扑火当中。供奉韦驮菩萨的韦驮殿的火苗也窜得老高,僧人无法进入殿内搬出韦驮佛像。不料,腾腾的火海、烟雾中,有人亲眼目睹韦驮佛自己长出一双脚来,逃离了火灾现场,一时不知去向。等火灭了的第二天一大早,发现韦驮佛又完好无损地、恭恭正正地安坐在被烧毁的韦驮殿内,众僧都十分惊讶,纷纷顶礼膜拜。此举成为天目山寺庙自古以来一大谜团。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后,当地政府及民众为感念韦驮佛像的灵应,慷慨解囊又重修了韦驮殿。(文:盛中成  嘉兴在线)

【韦驮菩萨来历】

韦驮尊者,又称韦驮菩萨,韦驮菩萨驱邪魔护佛法。韦驮菩萨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神话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神之一,被誉为佛教中的神形太保,以善走如飞着称。  也有守护庙出家人的用意。在台湾如果有机会到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参观或祭拜,经常可以看到手持金刚杵,做武将打扮的韦驮神像,韦驮菩萨在佛教寺院中,担任护持僧众、宏演佛法的任务。

【庙宇守护神】
 
帝释天是古印度佛陀神话中的天神,相传释迦佛去世之后,诸天神与众王商量火化释迦佛的遗体,收取舍利子建塔供奉,此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向诸天与众王说道,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必须先取下佛牙回去,建造塔寺供养。当时有一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子,韦驮见状奋起直追,霎时将罗刹鬼擒住,取回佛牙舍利子,诸天神与众王赞扬不已,认为韦驮可驱邪除魔,保护佛法。关于韦驮还有另外一段传说,韦驮天名为韦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所率领的八大神将之一,又是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后来皈依佛门,成为护法天大神,西牛货州、南瞻部洲,以利益化生,救济一切众生为本誓。《普陀山传奇异闻录》一书中记载韦驮护法的事,清代末期,普陀山有一座寺庙,于夜间烧起一场无名火,当夜正逢一位小沙弥睡在韦驮佛像之下,梦中看见一位身穿金甲,状似韦驮护法者对他说道:「庙中失火,赶紧逃生。」小沙弥忽然惊醒,果然看见寺中大火焚烧,情急之下,扛起韦驮塑像,就往庙门外跑。  大火猖狂至极,经过一夜焚烧,一直到早上,众人察看灾情时,发觉寺庙满目疮痍,只有韦驮塑像吃立门外安然无恙。韦驮塑像有几百斤重,必须数名壮汉出尽全力,方能扛起,如今一位小沙弥竟然可以独力背起,可见韦驮之灵验。  韦驮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着称。在中国供奉韦驮,是立于天王殿弥勒佛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两眼注视着大雄宝殿前面的灵塔,守护塔内的佛骨与舍利子,以防邪魔前来偷盗。  另外也保护在寺内的出家人,以护持佛法。

【神像特色】

在台湾寺庙只要有供奉观音菩萨,大部分都会配祀伽蓝与韦驮两大护法。韦驮护法被安奉在观音菩萨左方,粉面无须、身着甲胄、肩被飞带、手执金刚杵;伽蓝护法在观音菩萨右方,红脸黑髯,身着铠甲、肩被飞带、腰佩宝剑,英气逼人。自古以来,佛寺伽蓝之建立,必安奉韦驮神,皆为头戴兽头盔,腰扎革带之装束,手持金刚杵,且有两种姿态,一是双手合掌捧杵,二是以手按杵据地,双手合掌捧杵为接待之意,凡四方游僧前来挂单,必受供养;以手按杵据地,是指示游僧看见韦驮此状,便知此佛寺不接待外来僧家。韦驮尊者是佛教的八大将军之一,自古以来,佛寺建立后,一定要安奉韦驮尊者以镇守道场。韦驮的佛像造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和掌,两手同握金刚杵,另一种是单手握金刚杵立地,两种造型的韦驮佛像各有不同含意,双手握杵者表示该四欢迎四方游僧前来借宿〈俗称挂单〉,单手持杵者表示本寺不接待外来和尚,游僧只要看一看佛殿中的韦驮造型就知道自己受不受欢迎。

【中国武将】
 
在中国的寺院殿宇里原印度血统的韦陀已经汉化了,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国武将,英俊威武。他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天王殿中所塑的韦陀,一般具有两种站立的姿态:一个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而立;一个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前者双手合十,表示此地是十方丛林,欢迎来客,远游的行脚僧可安心住下。后者则示本寺不接待来僧挂单,行脚僧不要自讨没趣,最好另投山门。

【功德】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浅释》云:“现在护法韦驮菩萨,就是(四王天)三十二员大将之一,他在贤劫千佛中,将为最后一位佛,名号为楼至佛。”楼至佛成佛的授记和经历,事见《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经中称为楼由佛,楼由佛在先世为太子时,曾发愿在成佛前为密迹金刚力士,“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做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另一译本为《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及《大乘悲分陀利经》(经中楼至佛作菩萨时,菩萨过去生名为无垢明药王菩萨,在另一译本《悲华经》中,名持力捷疾、亦得名为火净药王菩萨。)。

【感通传记】

道宣律师天人感通传》中记载,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少有佛法),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便在佛教寺院中塑韦驮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驮天相应,一般称为韦驮菩萨。《感通传》中云“韦将军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州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东西天下人少黠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盘。亲受付属。并令守护。不使魔娆。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诫不敢不行。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若见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气。上熏于空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付属令守护法。尚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存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移遑奔赴应机除剪。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时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

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寺院,以守护伽蓝(即道场之意)。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
 
韦驼菩萨现天大将军身,担当佛教中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重任,为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
 
相传,浙江临安天目山是韦驮菩萨的道场。

【韦驮菩萨在天目山的感应故事】

有关韦驮菩萨在天目山的感应故事很多,都源出并盛行于民间的传说。现择取部分以飨读者。

韦驮菩萨与天目山的殊胜因缘

很久以前,韦驮菩萨化身行脚僧自九华山下来,途经龙飞凤舞、狮蹲象踞的天目山,顿时萌生在天目山结庐之念。没隔多久,这位特殊的“行脚僧”便在天目山募建了一座伽蓝。有一天,他同时在杭州、富阳、昌化等地出现,祈请各处高僧大德及善信于六月初三即韦驮菩萨圣诞之日光临天目山,届时将举行开坛升座的大法会。是日一早,钟鼓齐鸣,幢幡高悬,祥云绕殿。诸山大德、十方善信如约前来,座坛大法会也如期举行。法事圆满后,四众都缓缓散去。就在此时,座坛法师即那位"行脚僧"却突然失踪了!众人四处寻找,均不见其踪影。至晚,佛前灯点亮后,众人发现神坛上多出一尊菩萨。只见这尊菩萨全副戎装、手执宝杵、威武端庄地坐在那里。这就是韦驮菩萨的坐像!自此,天目山便被认为是韦驮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且屡显灵异,护佑一方。例如,梁昭明太子隐居天目山期间,因心血枯竭双目失明,感韦驮菩萨显灵,指引其取石池水洗而复明。如,宋末元初的临济宗大德高峰禅师,为了降伏睡魔,毅然置生死于度外,特意站到倒挂莲花峰之峭壁上参禅,先后两次坠崖,均得韦驮菩萨现身相救,毫发无损。又如,清光绪十五年,以韦驮菩萨祷雨灵应,德宗帝御赐“福佑潜城”额悬于寺中。近代,民国时期,梅兰芳每年六月初三都到天目山唱京戏供养韦驮菩萨。1936年,蒋介石遵其母命为韦驮佛加一红披,捐茶水费60块大洋。

韦驮护法救原妙

传说元代高峰原妙禅师,参禅时总要打瞌睡。他想:“这样几时才能成道啊?到倒挂莲花上去参!”倒挂莲花是个悬崖峭壁,立在上面,就要小心谨慎,偶一大意,就会掉下去,有粉身碎骨的危险。他想这样参禅,必会提高警惕,不再打瞌睡了。但他睡习很重,站在峭壁上还是打瞌睡,一下子卜隆冬掉下去了,“哎呀!不好了,这下没命了。”结果安然无恙!睁眼一看,一个金甲神拿著降魔杵站在他面前。“这不是韦驮菩萨吗?”他想。这位来者正是韦驮菩萨!他忽生一念,对菩萨说:“韦驮菩萨,你来给我护法,大概像我这样用功的人还很少吧!”韦驮菩萨说:“像你这样用功的多如牛毛,你发这种贡高我慢之心,我一百个劫也不来管你。”说完隐去了。他听了懊悔不及,只能坐在那里哭:“这下坏了!没菩萨保佑我,怎么修法?”哭了一阵,想:“我当初修道也没有想着依仗韦驮菩萨保护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当他没有好了,再站上去修!”修啊,修啊,人一恍惚,又跌落下去了,以为这回可真没命了,结果又安然无恙。他睁眼一看,又是韦驮菩萨在面前。他斥责菩萨说:“哎呀!你这个菩萨打妄语,说一百个劫不来保护我,怎么又来了?”韦驮说:“你这个小子不懂事。‘楞严经’上说的‘一念顿超百万劫’,一念勇猛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