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八】张珍秀:武夷山上的“红色教师”

17.06.2019  19:33

  开栏的话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周年华诞。70年时间,新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如今,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追忆峥嵘岁月,作为共和国基石的革命老区,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网联合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老区办、中国新闻摄影协会手机影像委员会推出“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聚焦福建老区,围绕革命遗址发生的新故事,以小见大,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区发展及群众生活、精神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珍秀为学生们作红色教育讲座(资料图)。新华网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网福州6月17日电(张婷婷)扎根乡村讲台30年,她说,传承红色精神是一辈子的追求。从站上讲台那一刻起,她就将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教学任务写进她的教案里,并实践在生活里。她就是福建省武夷山市大安村大安小学的乡村教师张珍秀。

  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是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大安是闽北革命根据地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闽北苏区“红色首府”。

  1995年,出生于大安的张珍秀从建阳师范毕业后,回到大安小学任教。第二年,张珍秀在参与主持大安村“庆祝‘五四’青年节”活动中得到一致好评。活动结束的第二天,大安村党支部书记便找到张珍秀,希望她在村里义务承担“大安革命历史陈列室”的讲解任务。身为红军后代,自小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张珍秀爽快地答应了,从此走上了宣传武夷山革命史的红色征途。

  这一讲,就是23年。为了更深刻地了解革命史,张珍秀花费了大量业余时间研究整理史料,访问“革命五老”,并实地寻访革命遗迹。她边讲解边整理史料,形成了28.5万字的乡土资料《闽北红色首府——大安》。

  “义务讲解革命史,开始时是我的一种兴趣和爱好,接着演变成一份责任和义务,现在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会是我的终身追求。”张珍秀说,随着研究红色文化的深入,她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教人知识,更重要是培育品德。她说,“我认为老区红色精神就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培养莘莘学子优良品格最好的教材,所以我想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

  1996年,她在整理党史工作资料时,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点,将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编撰成册。2013年,她将自己编撰的名为《星火》的洋庄老区学校校本教材引进了课堂,并在“地方教材”课上进行尝试性教学。

  张珍秀说,“我只有把我搜集到的资料给它编辑成教材,让更多的孩子去阅读它,了解历史,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孩子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除了编辑教材,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张珍秀还利用红军故事教育学生。她曾教过一个结巴但力大的孩子,一辩不过同学就爱动拳头。于是,她便选择电视剧《长征》的播放时段,家访时跟孩子边看边聊。慢慢地,他变得友善谦让,在五年级时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告诉张珍秀:“我……听您话,没打架了。谁有困难……我还帮。

  为了让更多学生接受红色教育,张珍秀将“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讲座带进了武夷山市的其他中小学。2015年至今,她在全市31所城乡中小学作了46场讲座,为中小学生打开一扇走进武夷山革命史的大门。

  对张珍秀来说,每一场讲座,从讲座内容到穿着服饰,都是一次全新的准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学校采用不同切入点,比如市区范围内的学校,从学生熟悉的列宁公园切入;到岚谷村则突出黄龙岩的历史地位以及革命烈士安少亮、徐福元等;为低年级学生讲课时,她会换上红军装,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我们在孩子们的心中点燃红色文化的星火,让他们在今后成长过程中,能够从我们革命先辈的经历中汲取到一种前行的力量。”张珍秀说。

  张珍秀与军事夏令营的孩子分享红色故事(资料图)。新华网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系列报道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一】“长征第一村”:讲解员里有对“父子兵”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二】一条“致富路”的30年简史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三】永春花石: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绿色发展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四】武夷山大安村:“大通安居”之地的“红绿发展”之道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五】福安观里:红色村庄的骄傲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六】福鼎茗洋村:红是我们的底色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七】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