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革命历史展:新四军三支队六团①

16.08.2014  20:38

  1938年1月下旬,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2月14日,叶飞、阮英平率第3支队第6团1300多名指战员,从屏南双溪、棠口出发,开赴抗日前线。

  3月下旬,六团抵达皖南岩寺。不久六团移驻泾县青弋江畔,进行了紧张的军政训练。整训期间,六团狠抓了部队正规化建设。由一支游击部队逐渐转变成正规化的抗日部队,从而奠定了挺进敌后的胜利基础。

  5月六团也奉命进入苏南茅山地区。在挺进茅山途中,克服了语言、交通、情报传递等方面的各种困难,逐步适应了在新的条件下进行游击战争的需要。以夜袭、奔袭、奇袭、伏击等战术,在白兔、高庙、宝埝、下蜀、龙潭、延陵等地多次与日寇交手,打败了日寇,基本上完成了进入敌后作战的转变。

  1939年5月,六团挥师东进,与江阴、无锡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6月,夜袭江苏浒墅关车站,歼敌30多人,炸毁铁路桥,迫使沪宁铁路三天不能通车。随后乘胜向东发展,进入常熟境内,建立了以阳澄湖东塘寺为中心的苏(州)常(熟)太(仓)和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抗日根据地。六团在这里神出鬼没,纵横驰聘,袭据点,反扫荡,打得日伪魂飞魄散。黄土塘一仗歼敌百余人后进逼上海近郊,在青浦附近击溃数百名日伪军的“扫荡”,又乘胜追击,火烧上海虹桥机场,烧毁敌机四架。六团声威大振,上海各大报均做了报道,引起国际上很大反响。以后六团撤离东路地区,留下30多名伤病员在阳澄湖坚持斗争,又组织了一支新的“江抗”,发展成拥有6个支队的抗日武装。《芦荡火种》、《沙家浜》等影剧反映的就是这一段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