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坚强面对艰难困境:只要有希望,就不放弃
10日,当记者见到延平区四鹤街道紫芝社区支书黄玉凤时,她正在忙着挂电话。“我们社区已经跟几个共建单位联系,目前已经筹措到16000元。下一步我们还将与几个商家联系,准备开展一次义卖活动,发动更多人帮助陈超。”顿了一下,她补充说,“也是帮助兰金莲,儿子现在是她唯一的希望。”
为什么黄玉凤会对这个家庭诸多照顾?她说,“身为母亲,我既敬佩又怜惜这个坚强又苦命的女人。”
勤劳的母亲,是家庭的支柱
一贫如洗!跟着黄书记一起走进兰金莲的家中,印入脑海的就是这个词。
这所房子位于市区紫芝巷一个老旧小区内。在这个家完全看不到现代化的气息。窄窄的两间房,住着一家四口人。狭窄的厨房里,安置着一个现在已经很少见的柴火灶。柴火,都是从各个工地捡来的板材,上面还有未去的钉子。锅里,几片白菜加开水,泡着隔夜饭,这就是奶奶唐淑英的午饭。
“为了这个家,儿媳妇苦了几十年,眼看着孙子就要毕业了,谁想到又出了这种事……”一说起孙子和儿媳,75岁的唐淑英就忍不住流泪。
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家里四口人,兰金莲的丈夫因为体弱多病,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赋闲在家。唐淑英虽已年迈,平常也帮忙清扫楼道垃圾,去垃圾场拾荒,挣些微薄的费用。一家人的生活,几乎全靠兰金莲维持。
兰金莲没有文化,她选择了最辛苦的工作,做家政。为了能多挣些钱,她平常都会多接几趟活,一家接一家地做。“她一个人,做了一楼人的卫生。”唐淑英也很心疼儿媳。因为常年做家政,兰金莲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已严重变形,“伸出来,手指都是弯曲的。”
懂事的儿子,是家人的希望
儿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兰金莲含辛茹苦,只为培养陈超成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是为了回报母亲的辛劳,1993年出生的陈超很懂事,从小就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在阳台上,存着许多拾来的易拉罐等物,虽然都是垃圾,却收拾得很整齐。这种整齐也体现在屋内各处。除了床,家中少数几件家具,都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可是地板却很干净。在柜子上,整齐地堆叠着打包好的书和卷子。“那都是陈超的,他不让卖。”唐淑英说。
“陈超这孩子很懂事。”邻居郑长凤告诉记者,有时候,兰金莲在楼里人家做卫生,陈超也会帮着搭把手。见到邻居,他都会礼貌地打招呼。遇到寒暑假,郑长凤家读小学的孩子也会赖着“陈超哥哥”,让陈超陪他做作业,陪他玩。
四年前,陈超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因为深知自己的家庭情况,在大学期间,陈超一直都很努力。在辅导员林桂清的眼中,这是一个安静的男生,“他平常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基本就是在教室—食堂—图书馆三点之间转。”为了省一点伙食费, 陈超几乎不参与同学间的聚餐。在这个男生远远少于女生的专业里,成绩优异的陈超一直是男生们的“学习担当”,年年都拿奖学金。
艰难的困境,母子坚强面对
“再坚持半年,儿子就能毕业了。”几十年的含辛茹苦似乎快要熬到头了,一个晴天霹雳又砸在了兰金莲头上。
去年11月中旬,陈超出现了头晕、眼黑的情况,随即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进行检查,可检查的结果却让人惊愕——他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兰金莲立即赶到福州。“儿子从小便乖巧懂事,平常又非常活泼,我怎么都想不到,他会患上白血病。”兰金莲至今仍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没有文化的她做不了更多的事,她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陪在陈超身边。自从获知孩子的病情,陈超的父亲就很消极,看着住院的费用单,他几次都说,干脆放弃治疗吧。可兰金莲不愿意,性格老实温顺的她难得地倔强:“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弃!”
虽然想要治,可没有文化又没有背景的兰金莲并没有更多的办法。幸好,陈超的病情得到了母校协和学院的关注。师生们发动募捐,通过各种方式共募集爱心善款14万余元。有了这笔爱心款,第一次化疗得以进行。
“每一次的化疗对我而言都是一次煎熬。”陈超说,“身体的苦我能撑住,可我担心天价的医疗费,我也担心母亲。”医生说,化疗时间长达3年,费用高达几十万。如果病情得不到控制,治疗期间复发,将要进行骨髓移植,至少还需要50多万。“我不能倒下,我怕我一倒下,母亲就撑不住了。”
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兰金莲每日陪伴着儿子。她最经常做的事,就是用变形的手抚摸儿子的手。她用这双手供养儿子上大学,如今,她又要用这双手照料病榻上的儿子。她说:“真希望我能替儿子承受这一切……”
□卓茹茵 廖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