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需生产性保护

01.11.2015  20:50
  10月30日,在海峡两岸文博会的配套活动,由省文化厅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邀请陕西、甘肃、宁夏和河南等“一带一路”沿线省、自治区联办的“一带一路”非遗精品展上,34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在交流中各取所长

  当天,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大堂内,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亚演唱了山花儿。她的歌声时而舒缓,时而激昂,引来不少人驻足聆听。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民歌,目前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山花儿则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黄亚的表演结束后,立刻被热情的观众围住,其中就有王玉成。王玉成来自陕西延安志丹县,也是一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表演的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的形式以信天游、小调为主,刚才在听山花儿的时候,也听到了熟悉的音调韵味。”王玉成想要借这个机会交流一下。随后,两个人就各自的发音特色和徵调特征畅谈了起来。

  这样的交流还有不少。此次活动,主办方精选陕西皮影、闽南皮影戏做皮影戏专题演出。陕西汪氏皮影负责人、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的嫡系传人汪海燕在交流后说,面对皮影衰落、受众群萎缩的现实,会考虑从制作传统的戏曲人物转向制作流行事物的题材。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州伬艺弹奏者也与藏族民间弹唱的表演者就弹奏技艺聊了起来。

  交流中,缺少非遗传承展示场所和交流平台成为大家共同的认识。30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纷纷表示,希望能够给予支持,改善保护、传承、利用的设施条件,让非遗活动更加生活化。

   需要更新和再创造

  尽管这些项目都已经被列入省级、国家级乃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外热内冷、传承危机的现象还在继续蔓延。

  “皮影正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危险境地。”汪海燕说,这不是危言耸听,目前无论是专业文化公司组建的皮影队,还是民间自发组织的皮影剧社,演出中观众寥寥无几,有时观众竟少于演员的人数。

  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后继人才愈发不足。汪海燕说,现在出现了比找不到传承人更糟糕的状况——原来学习了几年、有了一定基础的徒弟都选择了放弃,宁愿转行去务工。

  不过,也有些项目做得不错。王玉成说,陕西非遗保护中心出台了一个规定,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三年需要带出6名徒弟。相关部门会进行考核,合格的话核拨一定的经费,反之则取消相应的称号。在这个规定下,陕北民歌的传承很快就有了起色。

  “在后继人才的培养上,我们有成熟的经验。”我省非遗保护中心保护部副主任谭雪刚说,早在2006年,省文化厅协调传承人和相关群体、机构,由非遗保护中心制定《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这个计划效果良好,最终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是国内首个入选该名册的项目,也为其他项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文化传承不仅是对传统的延续和继承,同时也是传统的更新和再创造。”谭雪刚认为,非遗需要生产性保护,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传承人,都应该关注非遗衍生品。事实上,此次展览中武夷山的茶、建窑建盏、德化白瓷、畲族畲绣、甘肃庆阳香包等非遗产品及衍生品,均受到了观众的青睐。

  “如果仅作为一种被保护的文化符号,非遗生存就丧失了原有的意义。”汪海燕说,今后会更重视经营运作,从纯粹为皮影表演服务转向艺术品市场、文化礼品市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纷纷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学界等能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进一步对非遗进行挖掘整理、研究设计。□本报记者 潘抒捷 林世雄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