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走出“深闺”需年轻人“接棒”

05.08.2020  19:40

  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被缩小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苗族姑娘的刺绣,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昆曲、侗族大歌之妙音响彻南北……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到民众身边。据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每3秒就诞生1条与遗文化相关的视频。2018年,有252万用户发布非遗内容,超过六成生产者是90后。(8月3日中青年报)

  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媒介传播,不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这是一件大好事,得益的不仅是非遗传承,更有年轻人重视传统文化的好风气。

  非遗走出“深闺”需年轻人“接棒”。让那些极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非遗精华成为年轻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将非遗端上“云端”,加载到“线上”,除了能让传统非遗走出深闺,更能与年轻人生活更好接轨,让非遗老传统成为年轻人的最爱,就如网络名人李子柒分享考察的柳州螺蛳粉,通过和当地的非遗老手艺人交流,随后将此带到直播室,赢得粉丝无数,网友将其赞为“蕴藏着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让我们离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越来越近”。

  非遗可以变楚乔,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件大好事。笔者曾经在在抖音平台上看到,有一个叫“国粹范”的话题,其中共发布了9.1万个视频,播放量达26.3亿次。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80后、90后、00后网友对非遗文化、东方美学的流连忘返。很多年轻人觉得,与非遗交朋友,成为非遗的“粉丝”,是一件特别有范儿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今的好时代,要让非遗走出“深闺”,文化单位,各路媒体都要为非遗传承铺路架桥,非遗自然会成为年轻人中的“楚乔”。

  非遗的美,可以撑开是烟雨朦胧,更可以探寻诗情画意,感受文思泉涌。让年轻人更多体验好传统非遗的美,我们的非遗传人要敢于与时代接轨,多学学互联网技术,尤其是通过直播教学,“云端传艺”等手法,才能让更多喜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感受到非遗制作的精美,也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让年轻人为非遗传承增加无限可能,在非遗手艺中找到文化之根。

  非遗中有我们传统的根脉。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不仅是先进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更要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根基稳了,枝干才能茁壮成长。只有让年轻人接棒非遗,非遗才能更好火在当下,赓续未来。(晋安区文明办 胡安安)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