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购物节”为“非遗+扶贫”赋能

05.06.2020  01:30

  为筹备将于今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的“非遗购物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等网络平台正紧锣密鼓地“上新”和“搭建”,一些消费者已入手了心仪的非产品。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扶持非遗技艺和生产,打通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而引入电商平台、解决非遗产品销售难题、有效扩大消费和对接供销的“非遗购物节”则打通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6月3日《光明日报》)

  早在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出台文件,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并确定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据统计,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地方建设的工坊已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2200多个,培训近18万人,带动50万人就业,其中有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非遗+扶贫”成为了一条很好的脱贫路径,促进了非遗资源丰厚的贫困地区人口增产增收。

  以传统工艺类非遗为主的产品,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带动就业与脱贫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麻料村为例,该村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前些年受交通、市场等因素影响,打工比打银饰挣钱多,银匠们大都外出务工,“银匠村”成了“空心村”。近两年,通过上级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当地采取“合作社+工坊+贫困户”模式运营银饰锻制和非遗旅游,现在有的银匠一天能挣三四百元。全村41户164人实现脱贫,很多年轻人又回来从事银饰锻制,“空心村”重新变回了“银匠村”。

  虽然“非遗+扶贫”取得一定成效,但要把非遗变成稳定生产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受年初疫情的影响,传统工艺的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扶贫就业工坊和相关企业的销售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苗乡“门庭冷落”,游人数量锐减,一些传承人“颗粒无收”,非遗传承人制作的作品和产品普遍存在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将于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举办首届“非遗购物节”,就是为“非遗+扶贫”赋能,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群、项目保护单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相关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社会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办好“非遗购物节”,各地又加强了对传承人的电商知识培训,让他们认识电商发展趋势,了解市场需求,以更好地打通文化扶贫“最后一米”。在“非遗购物节”统一标识下,各大电商平台扑面而来,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在内的多家网络平台,分别从时间段、定位、玩法、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助力;300年的同仁堂、167年的布鞋内联升、142年的全聚德烤鸭等百年老字号都已开设网店,成为电商平台的直播“能手”。可以说,非遗各个门类都将在电商平台“闪耀登场”。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是一场难得的“非遗盛宴”,不仅可以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更重要的是,以实际行动在具体支持“非遗+扶贫”,从而让“非遗+扶贫”更加行稳致远,助力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全面胜利。(台江区委文明办 付彪)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