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盈:大道只在目前

09.09.2014  21:53

 

大道只在目前,生活就是当下(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景德传灯录》卷七,关于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的记述中,有则公案:僧问:“如何是道?”师云:“大好山。”僧云:“学人问道,师何言好山?”师云:“汝只识好山,何曾达道?

僧问的是大道,希望从惟宽禅师那里觅得一点用功的着力处。而惟宽禅师却是随口一答:“大好山”,僧人当下里自是不解,明明问的是道,是西来意,是形而上的佛法,如何到了师父那里就变成了那么实实在在的一座大好山了呢?是不是师父没有理解他的问话呢?所以,僧人再度拈提话题,提醒师父莫要会错了意。惟宽又如何错得?在他看来:山河大地,一草一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佛道的体现。因此,山即是道,道即是山。作为一名禅者,应在日常生活中触境悟道,而非执著于知见之上。但那僧却生分别,一味就山论山,就道论道,当下又在大好山这个名相上纠缠,念念不离,如此怎能去体会大道的意旨与妙趣呢?

如何是道?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佛之人陷入此等老套的窠臼内不得脱身。如果依照禅的观点来看,但凡有问道、求道之心,即是生了分外之念。南泉曾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拟之道,廓同太虚,岂可强是非耶?”真正的道,是不能以见闻觉知来论述的,因为真心不入六尘万法之中。如果强自作是作非,就失去了大道的真实意旨。真正的道,需要自心的体悟,纵然能从别人那里寻得个一知半解,也只是拾人牙慧,无趣无识,反而与你自己的那个大道相去甚远。因此,惟宽禅师要那个僧人放下向外求取和计较思量等分别妄想,唯有当下里观照自心,如实证悟,才能与道相契。

其实,这一公案体现出来的更是这样的一个禅理:大道只在目前。这个“目前”不可错会为惟目所见的现前,而是我们生活着的当下,以及当下的人、当下的事、当下的感受、当下一念的醒转。

学佛的人中,也有许多人如这学僧一样:不知大道只在目前,一味将心向外攀缘,活在遥遥无期的茫然的追求里。据《感应类钞》中记载:太和杨黼,辞亲入蜀,访无际大师。遇一老僧,问所往。黼曰:“访无际。”僧曰:“见无际,不如见佛。”黼曰:“佛安在?”僧曰:“汝但归,见披衾倒屣者,即是也。”黼遂回。一日,暮夜抵家,扣门。其母闻声,甚喜,不及衫袜,遽披衾倒屣而出。黼一见,感悟,自此竭力孝亲。

杨黼学佛,为了求取大道、了脱生死,其心可谓至诚,不惜从安徽长途跋涉前往四川,只为能够参学到无际大师的座下修证佛法。然而路途之中偶遇的老僧却告诉他,“既然想要求取大道,参访无际大师不如见佛更直接。”但是佛在哪里呢?老僧说:“你且回返,自会见到‘佛’。”能见佛自然是比参访大师更好,杨黼于是就依照着老僧所言,归返,期待见着老僧所言的“披衾倒屣”的佛。因儿子长久离家而日思夜念的杨黼的母亲,终于在某天半夜里听到儿子回家敲门的声音,喜出望外,甚至都来不及穿好衣服鞋袜,就披着被子倒穿着鞋出来迎接儿子。杨黼见此,方才解悟,原来堂上双亲即是活在当下的佛啊!

其实,当下里,你只要敦伦尽分,善待亲友,为人行事俯仰天地无愧于心,这就已经是与道相应,近在咫只了,又何须舍近求远,去拜那千里之外的佛呢?

就像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习惯于把成功或者幸福定义为“下一个”,往往看不见目前正在享有着的成功或者幸福。但是,在充满了未知和变数的生命里,谁又能确定未来就一定会是你所设想的那样“可持续发展”呢?与其期盼遥远的未来,认为幸福在以后,成功在将来,还不如踏踏实实地过好目前的日子,该欢喜的时候尽情欢畅,该享受的时候认真体味,该放下的时候也如实放下。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能够属于我们的,也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啊!

记起不久前参加旅游团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她已经是个退休后的清闲之人,常常在乘车的空隙里和我们聊起她的过往,充满艰辛和苦难。但是,她却不因此而有所抱怨,总在谈话行将结束的时候说上这么一句:“你们看,我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一路之上,她如同一个少年,对各种风土人情充满了好奇心,看见有人表演吹糖人,她来了兴趣,不逛店,不看景,足足看人家表演了有十分钟,然后还舍不得走,央求着人家也教她吹一个糖人;听了咿咿呀呀的昆曲,由于是东北人,对于江南的吴侬软语一个字也没听懂,却还是赞叹着“真好听”,然后拉着导游追问那唱词和意思;到了农家乐,跟着几个年轻人一起去摘枇杷,回来时还把她摘的枇杷送给我们品尝,然后美滋滋地追问:“好吃吧?甜吧?”;走在小溪边,趁着小小的休息空当,她脱下鞋子,坐在石头上,把光脚伸进溪流里,快乐地感受着那一份清凉;在一家商场里,她看中了一对翡翠耳环,只是稍嫌价格有点贵,但是犹豫再三,她还是掏出钱包付了账,并且在第二天就戴着这对耳环跟我们一起吃早餐了;临时组织的晚会上,她为大家唱了一首周杰伦的《千里之外》,从一开始唱就跑调,到后面连歌词都想不起来了,索性用“啦啦啦”代替,大家欢笑之余,不禁又为她的勇气鼓起掌来;行程结束的时候,她送了我一条漂亮的玫红色的围巾,然后教给我如何打单边蝴蝶结和法国结,还告诉我要搭配什么样风格的衣服……

当我问询她何以如此热忱地对待生活时,她给我讲起了一件往事:在她结婚的时候,她的闺蜜送了她一套茶具,是景德镇的瓷器,非常的精美,以致于她都觉得自己那小小的半旧的婚房竟然配不上它,于是珍藏起来,每年拿出来擦拭一遍,总想着以后买了新房子配置了新家具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可是当她真的搬了新家时,那套闺蜜送她的茶具却被她的儿子在上楼梯的时候失手摔碎了。看着那堆精美的碎片时,她既心痛又很后悔,闺蜜送她这套茶具原本就是为着她喜欢风雅又爱喝茶的缘故,可她就那样傻傻地错失了用它们来喝茶来享受的十余年美好时光。至今,她还收着那堆碎片,只为了能时时提醒自己: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不是用来珍藏的,而是要物尽其用、及时享受。

想想,的确很有道理,生命就像是一次旅程,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我们只是将目标放在很远的将来,反而会错过行程中的许多快乐和幸福的体验。所以,与其殚精竭虑地设想那未知的终点,倒不如安然享受那当下的时刻,及时把握每一份在手的拥有,须知生命只有一次,错过就不能重来。

作家张爱玲也是特别深谙“大道只在目前”意旨的一个人。童年时代的她,虽然有些古怪,有些乖僻,甚至在生活能力上惊人的愚笨,但是她却依然告诉我们:“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苏格兰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顶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她甚至在自己的作品《传奇》再版的序言中这样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最初在校刊上登两篇文章,也是发了疯似地高兴着,自己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见到。可现在却已没那么容易兴奋了。所以更加要催: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是啊,人生如此短暂,生命又是如此脆弱,如果我们不活在现实生活的这一刻里,那么已经的过去和还未实现的未来,对于我们又有多大的意义呢?诚如张爱玲所催促的那样,要快啊,快点善待那些正在你身边的亲人吧,快点放下那些折磨得你寝食不安的恩怨情仇吧,快点珍惜你拥有的每一点时光吧,快点用心领悟当下生活里的那份幸福吧……这世间,没有可医后悔的药。迟了,真的就来不及了。换句话说,大道只在目前,生活就是当下,珍惜眼前人,幸福请及时把握。

当恋恋不舍的韶华在清浅的日子里被细碎的流年轮转;当红颜老去,当青丝染雪……如果我们都还活在“目前”,体解了“大道”,那沧桑岁月的背后,又何尝不是满载着我们盈盈的幸福和对生命的感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