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青运会承应中国体育转型 点亮青春生生不息

26.10.2015  20:31

  新华网福州10月26日电(记者 刘亢 沈楠)“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两百多年前,家乡福州、尚未成年的林则徐就吟诵出凌云之志,展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不凡抱负。

  “我们把历史刷新写上现在,我们把梦想实现捧给未来”——今天,中国青年在英雄故里同样迸发出万丈豪情,呈现了当代青年的务实担当。

  从榕城这座孕育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先贤志士的城市,回望百余年中华民族抗争求索的不屈之路,前瞻“两个百年”目标的日渐接近;青春中国的理想、小康中国的畅想、未来中国的梦想从未如此闪亮!

  第一届全国青运会火炬即将熄灭,但它点亮的青春永远光辉熠熠。在角逐中锲而不舍,在对抗中超越自我;这些跃动的青春身影,这些奔放的活力画面,是梦想中国的生动写照。激越青春,生生不息!

   赛事转型 找准中国体育发展方位

  百年现代奥林匹克史,留下了无数英雄故事。很多年过去,人们也许会不记得那些凯旋的胜利者,却依旧铭记那些用悲壮的奋战阐释体育胜负之外更多意义和价值的人们。

  阿赫瓦里的名字已经被铭记了40多年,这个来自东非坦桑尼亚的马拉松运动员说出了奥运史上最感人肺腑的话语:“我的祖国从7000英里远的地方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让我完成比赛。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顾拜旦曾经这样引述他人的话来阐释奥林匹克精神:“奥运会的真正意义在于参与而非获胜,正如人生的真谛,不在于征服他人,而在于自我的努力和奋斗。

  中国健儿在奥林匹克的长卷上,同样写下过无数英雄故事。2006年都灵冬奥会,20岁的张丹摔伤之后忍着剧痛带着泪痕和搭档坚持完赛。那枚双人滑银牌的诞生,成为中国体育英雄追寻赛场卓越、实践奥林匹克精神的经典故事。

  然而,中国在成为体育大国的道路上也曾遭遇“金牌至上”的困扰。全运会柔道“假摔”让金,往自己篮筐里投球求败……,丑陋现象一度令人瞠目结舌。

  2008年北京奥运会51金的辉煌过后,中国体育开始了迈向体育强国的征程。从伦敦奥运会到索契冬奥会,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正在成为社会普遍共识,也成为中国体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全国青年运动会接轨于青奥会,脱胎于“奥运战略”助推器的城市运动会,正是重塑体育价值观、承应中国体育转型的重要平台。

  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是竞技体育的基本要义,但青运会要传递给中国体育后继者的更多是一种理性健康全面的荣誉观——以诚实守信、公平竞赛争取成绩,以尊重对手、自强不息践行体育精神。

  在青运会篮球赛场,长沙读书郎范拓新刮起“小个子旋风”。1米72的他依靠娴熟的技术、拼命的决心和惊人的勇气,搅得对方长人阵兵荒马乱,差点掀翻准职业队。“打球身高固然重要,但我这些年一直坚持,就是因为特别喜欢这项运动”,为了弥补身高劣势,他寒来暑往苦练运球和投篮。虽然最终以悲壮的方式告别一生一次的青运舞台,但这种“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精神将成为他受益一生的财富,也是青运会的价值依托。

  在赛事形制上,青运会已经朝培育综合体育人才迈出了重要一步。

  青运会拓展赛事功能,设置了十余项文化教育活动。“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轰动福州。从西周射礼到明清武术,“博·戏”向体育健儿和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中华体育的源远博大,更让他们通过观展对体育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运动员来说,青运会“寓教育于体育”,对普通青少年来说,青运会“寓体育于教育”。联结赛场和校园,融合竞技和教育,糅合文化和体育,青运会正从过去的纯竞技平台向“六艺赛事”转变,发挥其更多元的社会功能。这不仅是青运会的应有之义,也应该成为中国更多体育赛会的发展方向。

  把文教活动置于重要位置,青少年踊跃参与并有所收获,这是中国体育令人欣喜的变化。然而,重新审视体育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并化为积极的行动,绝非朝夕之功。开幕前,一些代表团官员仍然言必称青运金牌和名次,赛会也令人遗憾地出现了兴奋剂事件,充分说明观念转变任务之艰巨。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中国体育有责任通过积极转型培育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竞技英雄,塑造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