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运会亮点分外耀眼 场馆一流运动员村史上最好

27.10.2015  19:18

  “青运会的一些亮点放在我国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历史上,都是分外耀眼的。”组委会首席专家、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我国知名体育赛事运作专家刘清早教授昨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亮点一:

  史上最好的运动员村

  在刘清早看来,青运会的运动员村整体上超越了我国举办过的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和全运会。

  “首先是地理位置好,距中心城区近,离主会场更近,田径、游泳等项目的运动员甚至步行就能往返于赛场和青运村,这让运动员感觉便利。

  同时,青运村的周边环境和空气质量也是史无前例的好,而且村里的建筑质量过硬,公寓均经过精装修。另外,青运村的功能布局符合运动员的需求,有篮球场、塑胶跑道,方便运动员的赛前康复及训练。“运动员需要的所有功能在此形成了集合,即便与北京奥运会相比也更胜一筹。

  此外,青运村内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广大青少年运动员交流互动、增进友谊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场所。

   亮点二:

  一流的场馆运行保障

  青运会的各场馆在赛会期间得到了各代表团的一致“点赞”。刘清早说,这得益于场馆运行保障的“福建模式”。

  该模式,简言之,就是“两证五图两表”。

  “两证”,即除“建筑施工验收合格证”外,青运会的各场馆还要有总裁判长和技术官员签字的“体育供应验收合格证”。“前者是保证场馆质量合格,而后者则是证明其符合青运会比赛要求。”而“五图”,涵盖停车场布局图、人员流线图、工作点位图、安保部署图、功能房布局图;“两表”,则包括每日工作流程表、每项工作流程表。

  “精细化设置,确保了涉及场馆的每项工作都能做到位,这是本届青运会的重要创新。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场馆建设团队、场馆运营团队、场馆设施设备保障团队24小时值守,做到‘零响应时’,保证场馆‘零事故’。”刘清早说。

   亮点三:

  人性化的交通组织与城市服务

  青运会期间,福州通往各赛区的交通都进行了优化,“两点一路”(乘车点、下车点、通行道路)的设置精确到米,没有因交通而延误一项赛事。

  “福州的城市交通设施相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短板,但在现有条件下所进行的优化,既保障了青运会场馆周边通行顺畅,又不影响市民出行。”刘清早说。

  “另外,本届青运会的开闭幕式,只是在观众入场、退场环节短暂封闭周边道路;没有实施单双号限行,这也是值得赞许的。

  而在城市服务方面,无论是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的迎送服务、凭证免费乘坐公交车,还是全省160家景区免费开放,都让刘教授印象深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流的志愿者服务,让‘小青果’成为福建志愿者的新品牌。

   亮点四:

  成功的大型活动组织保障

  “开幕式观众5万人,演员和各类现场保障人员近2万人,小范围内聚集如此多人的大型活动在福建历史上并不多见,这对承办方是个大考验。”刘清早说。

  为此,青运会组委会成立了开闭幕式总指挥部,整合各类资源,编制“精细到分”的工作手册,规范了所有人的行动,呈现了一台精彩的开幕式,没有发生一例“事故”。

  刘清早认为,这种精确化的管理模式,为国内举办人群高度聚集活动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经验。

  从筹办青运会,到青运会闭幕,刘清早在福建生活了近2年。他说,福建的人文氛围、清新环境和福建人实干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相信,通过举办首届青运会,福建的文化传播力大大提升,发展体育产业的动力以及投资者的信心也得到了增强。记者 林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