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5.11.12:造辆名叫"青春"的赛车

12.11.2015  17:34
日期:[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 -- 映像 --版次:[ 13 ]

造辆名叫"青春"的赛车

晚上一群人熬夜工作是常有的事。

玻璃上的比赛倒计时,提醒着施工小组时间紧迫。

暑期,操场是特批的练车场,一些小意外在所难免。

在校园展示上,车队的赛车绕着操场咆哮,围观的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车真不是买来的?

      “我们的车队在71支队伍中获得第44名,名次没去年好,因为遭遇了制动测试抱死错过直线加速赛;最后一天尾翼拉线突然松了,被裁判挥下。”陈志华在电话那头有些难过。

      作为第二次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的车队,陈志华所在的福建工程学院“名城车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每年10月中下旬在湖北襄阳,国内高等院校汽车工程或汽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组队参加的汽车设计与制造比赛被看作是中国未来汽车工业工程师的一次梦想式聚会。

      短短3天的比赛其实耗费了参与团队近一年的时间去准备。在团队中不仅有车队章程,还施行项目管理制度,来自全校汽车、机械、电子、广告专业的40多名学生组成了赛车研发、设计、制作、调试、营销宣传、成本控制等等环节。一台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出炉,不亚于一场品牌新车发布。竞赛让这40多名学生放弃了暑期回家,在一间大工作室里每天开会、施工、想解决办法。

      这样的一次造车竞赛,把全国的参与者们都拉到了一个平台上。在赛事网上论坛里,现实中的竞争者们会一起讨论各种各样关于汽车的问题,他们的眼光也放大到了德国、美国的大学生方程式赛场上,在那里他们看到了差距。同样受邀来中国参赛的外国队伍更是让这些国内的学子们领教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动手能力和国外汽车工业资源支撑下的超前性。

      “可能我们中的很多人毕业后不能继续从事汽车工程师这一职业,但我们都会记住共同奋斗过的日子。”陈志华在赛后最新的一篇微信日记里,转述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一位学长的参赛体会,“一年时间,没有工资也不与学分挂钩……各种软件操作和技工操作……骨干成员到最后能做到本科生与研究生转折的无缝对接……”

      本报记者王毅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