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学者》2018.6.7:陈亚峰:论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及其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07.06.2018  11:10

陈亚峰:论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及其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陈亚峰:福建工程学院讲师)

                青年是一个国家、民族存续与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工作,结合新时代特征,深刻阐发青年教育的基本观点,从不同层面揭示青年成长的基本规律,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也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指明发展方向。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教育观的精神内涵,从中获得成长成才的方法论启示。

   

一、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逻辑架构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全新的视角揭示青年群体的历史地位,在回顾复兴之路中概括提炼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提出“三有”青年的培养目标,强调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着眼点,这些重要内容构成了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主体逻辑架构。

(一)揭示青年群体的历史地位

              第一,青年群体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内忧外患的多难之秋,九十多年来,她历经重重考验,不断发展壮大,展现勃勃生机,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将优秀青年吸纳到自己的队伍中来,为党组织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中国共产党将“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到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这充分表明,“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爱青年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战略考量,也是长期执政的政治责任。

              第二,青年群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每一代青年人都只能在既定的时代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正在做的事情”,也是广大青年创造历史面临的现实“际遇和机缘”。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2]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必将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无疑在历史交替中扮演“生力军”的重要角色。

              第三,青年群体是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历史性普遍交往中,青年群体是最活跃的主体因素之一。随着人类在不断深化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青年群体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更容易在出国留学、访学、旅游等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在增进了解的交流交往中拓展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度和广度。青年群体在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主体地位将会进一步凸显,这势必对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提出新要求。

(二)提炼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

              中国青年的历史地位不是抽象、空泛的,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之中,具有鲜明的代际传承性。鸦片战争后,部分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的抗争中逐渐觉醒,他们开始意识到“祖宗之法不可不变”,尽管“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很多有为青年由此走上更为彻底的革命道路。在辛亥革命前后,日益觉醒的中国青年投身革命,启迪民智,在革命中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此后,中国青年又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思想观念进一步冲破封建主义的牢笼。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有组织地向青年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启蒙青年人彻底的革命理想,使之投身到“振兴中华”的革命实践中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有志青年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经过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回顾复兴之旅以及中国青年运动的轨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3] 中国青年运动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始终围绕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历史发展到今天,实现“中国梦”依然是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有志青年代际传承的时代主题,也是光荣的历史与伟大的民族共同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神圣使命。

(三)提出“三有青年”的培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提出“三有”青年的培养目标。2014年,习近平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箴言,号召广大青年自觉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习近平号召青年群体“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4]。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写进了党的重大报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这一重大课题作出的深刻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青年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中国“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有理想”指明当代中国青年“要往哪里去”“为什么要去”的方向性、目的性问题,“有本领”强调当代中国青年“能不能去”“怎么去”的现实问题,“有担当”则诠释当代中国青年“敢不敢去”的精神状态问题。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构成我们党培养时代新人的整体目标,切不可将三者割裂开。

(四)培养时代新人的“着眼点

              培养时代新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选准根本的切入点、着眼点非常重要。这样的着眼点需要从中华民族存续五千多年的历史深处寻找,也需要从中华民族的现实境遇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能使青年人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坚定“我是谁”的主体判断,坚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初心与使命。青年群体作为承上启下、朝气蓬勃、富于创造、思想活跃的一代人,如果不能对这些基本问题有一个清晰认识判断,反而被西方自由化思潮所蛊惑,就容易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在于着力扣好广大青年人生发展的“第一粒扣子”,这既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着眼点,又是有效推进青年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二、新时代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成长矛盾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依靠力量。习近平提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既回应了当代中国青年成长面临的普遍困惑,又隐射了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成长困境,体现了整体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成长困境往往表现为诸多成长矛盾,分析这些矛盾及其原因,是引领新时代大学生走出成长困境的内在要求。

(一)社会需求变迁与知识本领恐慌的矛盾

              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中国已经进入从人力资源大国、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轨”的历史交汇期,这无疑给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才队伍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结构更加趋向合理化。不同层次人才的竞争区间出现“叠加化”的趋势,尤其是本科与硕士的竞争区间“叠加化”形势日益严峻,这无疑会使很多大学生产生“前途渺茫”的焦虑。面对社会需求变革带来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化的现实境遇,很多大学生采取消极的回避或逃避态度。有些大学生出于“成本——收益”的经济考量,认为读大学“投资高,收益低”,于是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产生弃学念头,这在录取批次较低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些大学生抱着“读书无用”的心态,放松学习,虚度光阴,在浑浑噩噩中度过青春年华。实际上,很多大学生通过“不学无术”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读书无用论”“术业不专”而又“群书不览”,身无一技之长而又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必定会因知识本领恐慌而深陷焦虑。这种成长矛盾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对社会需求变革的估计不足,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更缺乏积极的担当意识,在迷茫中错失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最佳时机。

(二)成功愿望迫切与挫折教育缺乏的矛盾

              由于社会期望与自我预期普遍较高,青年大学生的成功愿望表现得尤为迫切。精英崇拜是激发成功愿望的重要因素,很多青年大学生时常将精英们的“发迹史”或“成功学”捧为“圣经”。有些大学生对精英的“成长史”采取简化主义的认知态度,将精英的某种经历归结为成功的制胜要诀(如将比尔盖茨的成功归结为“大学辍学”)。很多大学生熟知精英们的“经典语录”,却忽视精英成长奋斗背后的挫折磨砺。因此,很多青年大学生常常对通往成功之路的挫折困难估计不足,一旦遇到较为严重困难,就灰心丧气。很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适当的挫折磨砺,容易形成一碰就碎的“玻璃心”。有些大学生热切渴望成功而又缺乏应有的耐心和韧劲,便会寄希望于所谓的“成功捷径”。在“丰满的梦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有些青年大学生在遭遇挫折之后,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孤注一掷、铤而走险,走上弯路或歪路。很多大学生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渴望成功但又拒斥现实生活交往,沉迷虚拟网络世界,游走在大学生活的边缘,仿佛饱受“被遗弃”的挫折教育之苦,实际上只是以“不在场”的形式逃避挫折教育。长此以往,成功的愿望和斗志必定会在逃避挫折的“畏难心态”中消磨沉沦下去。

(三)价值选择多元与价值排序混乱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发展始终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随着高校改革发展持续推进,高校社会思潮越发呈现出“一体多元”的发展趋势,这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多重价值选择,也使他们面临价值选择困惑。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更多机会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游弋在“快餐文化”之中,时常被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所裹挟。从客观上讲,多元的价值观念可以拓展大学生的问题视角,扩展思维空间;从主观上看,由于大学生稳定的价值判断尚未养成,对鱼龙混杂的价值观念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时常举棋不定、左右摇摆。在遇到价值冲突之时,有些大学生往往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做出功利色彩极其浓厚的价值选择,缺乏明确而坚定的“价值排序”,甚至存在“价值排序”混乱或错位的问题。青年大学生价值排序混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层级的价值观念存在排序错位,如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不同层面的价值序位混同,甚至用个人层面的价值理念否定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二是在同一层面的价值理念出现排序混乱或错位,如过分注重个人层面“形而下”的物质追求,忽视“形而上”的精神修养,甚至推崇“理想信念无用论”。价值选择多元与价值排序混乱的现实矛盾,无疑给很多大学生的成长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四)主体意识高扬与规则意识淡薄的矛盾

              青年大学生深受以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为表征的现代文明的洗礼,鲜有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新时代大学生高扬的主体意识既得益于开放包容的社会“大环境”,又受益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小环境”。深受这种“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共同熏陶,新时代大学生表现出独立的自主意识、多维的创新意识、强烈的表达欲望,也表现出打破常规的强烈反叛意识。有些青年大学生追求潮流前卫,经常用“流行的现代”简单否定“过去的传统”,时常对现存的社会规则提出质疑或发起挑战。实际上,有些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不是尊重规则的社会主体意识,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否定社会规则的个人主体意识,这种极端褊狭的个人主义倾向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也容易淡漠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规则意识。另外,有些大学生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社会规则的反叛表现为对“潜规则”的狂热推崇,这无疑会将过度膨胀的主体意识用在错误的方向上。

   

三、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新时代大学生是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重要目标对象,也是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重要实践主体。新时代大学生应该自觉领会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精神内涵,从中获得成长成才的方法论启示。

(一)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把握新时代机遇

              青年大学生应该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最彻底的发展论”审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时代机遇。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很多大学生采用僵化、固化的形而上学思维看待社会发展机遇,难免会感到迷茫或困惑,甚至会产生“前途渺茫”的焦虑。有些大学生时常抱怨自己生活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没有赶上“遍地都是机遇”的黄金年代。悔恨抱怨无济于事,青年大学生只有自觉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抓住属于自己的发展际遇,实现人生出彩的梦想。实际上,发展机遇是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必将释放出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也会对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提出更多要求和更高标准。新时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将主观的成才愿望与不断升级的社会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不会被排挤到社会发展的边缘,才能在时代变革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二)在价值冲突中坚定理想信念

              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科学的价值排序。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知识体系的“搭建期”、心智情感的“建模期”、价值观念的“灌浆期”,难免会在多元价值选择中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价值冲突作为一个既成事实,是青年大学生不可回避的现实境遇。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价值冲突,而在于如何应对价值冲突。能否从价值冲突中走出来,关键在于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理想信念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就像定盘针一样指引人生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业、职业、事业发展方面能达到的境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升华阶段”,需要补足精神上的“”。如果精神上“缺钙”,患上“软骨病”,大学生就会在价值冲突中左右摇摆,丧失安身立命的立场原则。人民群众是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最终“检验官”。大学生只有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朴实情感,进一步明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根本问题,才能以赤子之心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开创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事业。“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7] 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对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8] 的中国人民常怀敬畏之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正确的价值排序,才能在价值冲突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在学习实践中锤炼扎实本领

              学习实践是青年大学生在时代变革中应对社会需求变迁与消除知识本领恐慌的根本途径。新时代大学生既要读好“有字之书”,又要学好“无字之书”,通过学习“有字之书”打造“安身”的一技之长,通过修读“无字之书”锤炼“立命”的意志品格。练就扎实的本领绝非一日之功,大学生只有不断夯实学业根基,才能迈稳步子,久久为功。关于学习实践,青年大学生需要纠正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脱离社会实践,陶醉于书本理论的逻辑思辨;二是看不起书本理论,偏执于社会实践的狭隘经验。新时代大学生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只有将书本的理论与生活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书本理论转化为“活的”实践方法论,才能将鲜活的社会实践素材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而在学习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锤炼扎实的本领。

(四)在挫折磨砺中强化担当意识

              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在挫折磨砺中培养恒久的担当意识。恒久的担当意识不是浑然天成,而是在挫折磨砺的实践中养成。没有经历过挫折磨砺的担当意识是很难持续的,也是很不稳定的。有些青年大学生成长于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很少吃苦,个性张扬,性格倔强,缺乏持久韧劲,时常对困难挫折估计不足,一旦碰到实际困难,很容易养成“遇到困难绕着弯走”的逃避心态或“身处困境低着头走”的消极心理。在顺境中,很多青年大学生“看山山绿,看水水清”,一旦遇到挫折,就“看山山不绿,看水水不清”,甚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年大学生怀揣着成才与成功的梦想,渴望成就大事,但时常忽视“成大器”所必需的心志磨砺,不愿长期付出心血和汗水。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即兴的”担当勇气,而且要培养持久的责任担当。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戒除浮躁心态,认真对待身边的小事,以积极有为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考验,积跬步以至千里,聚小流以成江海,逐步培养经得起实践与时间考验的恒久担当意识。(责任编辑:于建贵 胡義)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0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0.

[8]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02).

(文章选自《教育评论》2018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