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至北方秋收扫尾 南方“三秋”大忙

24.10.2014  21:49

   中国气象报记者颜昕报道 今天(2014年10月23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霜降”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由秋季向冬季过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

  23至25日,京津冀地区、东北平原中南部、黄淮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重度霾;另外,上述地区和苏皖大部,夜间到早晨部分地区有大雾,局地浓雾。25日夜间开始,受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雾、霾天气将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消散。

  我国北方,每逢“霜降”时节,空气中的水汽在夜晚温度降低时遇到地面上的物体,就会附着于其表面凝结成霜。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此有“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的俗语。在南方,“霜降”后正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时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收获以后的庄稼地,都要及时把秸秆、根茬收回来,因为那里潜藏着许多越冬虫卵和病菌。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

  初霜越早对不耐寒的作物后期生长和成熟的影响越大。气温较低时,造成霜冻,危害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获的露地蔬菜,例如尚未吐絮的棉桃受冻后会使棉绒发黄,产量和质量下降,烟草叶片受冻品质下降,生姜受冻会变质、无法储存。“霜降”后秋霜冻发生频率逐渐提高,强度也逐渐加大。防御霜冻的根本性措施是兴修水利、种植防护林带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都能改善农田小气候。对于尚未成熟的作物应进行催熟、合理施肥灌溉,防止贪青,避开霜冻。在霜冻来临前,采用灌水、喷雾、薰烟、覆盖、加热等措施应对。

  防秋燥、防秋郁、防寒是“霜降”期间的健康防护重点。秋燥表现为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因此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苹果、香蕉等滋阴润燥食物。晚秋时节的肃杀景象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要适当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登山等集体活动。另外,不是人人适合“秋冻”。抵抗力差的公众,应及时关注天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

   延伸阅读:  

  霜与霜冻不是一回事: 

  霜是指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冰晶,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 

  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发育期的不同而异。 

  霜与霜冻的区别与联系:霜是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由于出现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容易导致霜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