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是怎样炼成的
06.03.2015 13:22
本文来源: 农业厅
又快到了“学雷锋日”。在日益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可以说,有“雷锋之举”“雷锋精神”的人并不少见。翻翻这几年的福州晚报,报道的福州好人好事数不胜数。为何他们能成为“雷锋”呢?他们的炼成有什么不同吗?
林英红对这名孤寡老人可谓“一见即终身”,一照顾就是16年。林英红很好地诠释了“雷锋”的内涵。“雷锋”只是一个代名词,它的实质就是人心的那份善,人性的那份正,以及汲求人类相互支撑的那份和谐。
因为“善”,所以他们有世界上最软的心肠,看得见他人的困苦,也看不得他人的困苦;因为“正”,所以他们有世界上最刚硬的意志,勇于自找“麻烦”,敢于担当责任,这常常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因为“汲求和谐”,所以他们有世界上最高洁的愿望,超越个体之间的情感关系,在更高层面实现人与人之间最应然的美好含义。
这也是“学雷锋”的三个层次:一时的“雷锋”;一直的“雷锋”;超越的“雷锋”。保有善心,面对他人困苦,于心不忍,出手相助,不少人可以做到一时的“雷锋”。但要做到一直的“雷锋”,就不容易了,这要求坚持正性,持之以恒,克服狭隘与种种现实的困难。
而超越的“雷锋”,则内涵更广更深。他们通常不以“雷锋”自居,甚至不以助人为乐,因为这样的快乐是建立在对方的困苦之上。印度《奥义书》里说:“人皆追求善良与快乐,但善良是一回事,快乐是另一回事,两者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追求善良的人会执著于自己的目标,而追求快乐的人会失去自己的目标。”对他们来说,“学雷锋”只是一个路径,不是目的。他们只想弥补社会文明发展的“缺陷”,只想让困难的人也能建立起对人与人关系的信心。
软的善心,硬的勇气,高洁的情怀,“雷锋”就是这样淬炼成的。
本文来源: 农业厅
06.03.2015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