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财祥:一个畲族村的蜕变
他,带领全村广大群众,团结一心,相濡以沫,艰苦奋斗,勇闯难关,用四年时间将一个满目疮痍的重灾村建设成为具有畲族特色的省级美丽乡村、省级生态村,书写了一曲两族同共济、畲汉一家亲的动人赞歌。他就是顺昌县十五届人大代表、洋口镇田坪村村主任雷财祥,今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抗灾抢险的“急先锋”
田坪是一个少数民族村,原座落在一个偏僻的小山坳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1180多人口,其中畲族人口占65%。长期以来,田坪村畲、汉两族村民和谐而居,相处融洽。2010年,闽北发生“6.18”特大洪灾,田坪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灾难,95%的农田被冲毁,20%的房屋倒塌,70%房屋成为危房。这次灾难中,全村1000多名群众安全转移,并创下死亡零事故,这全得益于雷财祥坚定果敢的指挥和领导。
灾害发生前,他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并始终带领村干部坚持24小时值班、坚持一线巡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并在第一时间组织群众撤离转移。在发生险情时,他顾大家、舍小家,临危不惧,奋勇当先,先后解救被困群众20多人。在村庄水电路讯全部中断、沦为孤村,村民惊魂未定、饥寒交迫,四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关头,雷财祥成了大家的定心锤。他坚定果敢,于次日一早,带领第一批126名村民,翻山越岭,绕道避险,历经6个小时,成功转移到了山外的平地村庄,并第一时间向上级党委政府送出了灾情,赢得了外援。随后,他又不顾身心疲惫,带领武警官兵两次挺进村庄,将滞留在村中的老弱病残村民600余人全部安全转移出来。“若不是他及时疏散转移和冒险解救被困群众,整个村庄将不堪设想。”雷财祥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誉,获评市级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灾后重建的“主心骨”
望着满目疮痍的村庄,看着流离失所的村民,雷财祥不等不靠,一边安顿好村民生活起居,安抚村民情绪;一边积极鼓舞大家斗志,积极投入到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战斗之中。
在恢复生产上,他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投工投劳,修路筑渠,组织村民抢种、补种、改种农作物300多亩,将损失降到最低。一方面积极向上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争取近2000万元,打通了全村20公里的水毁道路,复耕了1200亩灾毁农田和旧宅基整理。在家园重建上,因受地质灾害影响,当地已找不出适合的重建点,村两委决定异地重建、远离灾难,并将地址选在山外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上凤村。为让受灾户早日搬入新居,在前期工作中,雷财祥每天早出晚归,不辞辛劳。白天,陪同地质工作人员做好受灾户房屋勘查、公示和重建点征地协调工作;晚上,就走家串户做好异地重建宣传解释工作,统一村民认识,割舍“恋故”牵挂。在雷财祥努力和各方支持下,在上凤村征地100余亩,并得到台湾慈济慈善总会的无偿援助,实行统规统建。同时,考虑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筹资300万元,新建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畲族馆。2011年8月,田坪村228户重建户喜迁新居,开启了新生活。
新村管理的“好当家”
异地安居,管理是新课题。雷财祥两手抓,一手抓管理,边学习边探索,在上级政府指导下,成立了村民社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探索出楼(栋)长制管理模式,使新村管理规范有序。一手抓建设,发挥新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可塑性强的优势,按照“百姓富、生态美”的总体要求和“宜居宜游”的村庄定位,聘请专业团队对村庄总体规划进行提升。同时,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完善路网、管网、花圃、健身场所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筹办民俗馆,举办畲族民俗文化节,大力弘扬畲族文化,促进畲汉两族文化交融、民族团结。
田坪新村因村容整洁、管理有序、民风淳朴、特色鲜明,从2014年起,该村先后被列入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获评省级生态村。
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乐业才能安居。雷财祥多措并举,千方百计解决村民就业难题,促进大家增收致富。一是盘活闲置资源,将旧村灾毁复耕200多亩的低产农田,承租给一家农业开发企业,让村民坐收租金;二是鼓励兴办企业,村委拿出部分村财,以奖代补,先后兴办海鲜菇企业2家,解决当地劳动350多人就业;三是自己带动致富,成立了春辰果蔬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20多户,规模养殖孔雀、蜜蜂,种植葡萄,发展农家乐,已初显成效;四是加强村民劳动技能培训,促进村民多元就业。目前,田坪村村民有的开商店,有的跑运输,有的搞种养,有的进工厂,全村村民再就业率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雷财祥连续三年获评顺昌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在雷财祥身上,无不折射出畲族人勤劳勇敢、忠诚刚直、纯朴和静、团结友善的精神品质。近五年来,田坪村人民在雷财祥的带领下,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苦与难的磨练,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大家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团结、更加乐观,更加坚定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