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携手三级医院打造社区“医联体”

23.02.2016  11:04

社区“医联体”的打造,提升了集美区基层首诊水平。图为厦门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陈庆福,在杏滨、杏林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传、帮、带。  王文津  摄

基层首诊是临床诊治的第一关。厦门市第二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杨伟群在给集美区乡村医生上培训课。  王文津  摄

为推进分级诊疗工作,集美区卫计局结合三下乡活动,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王文津  摄

侨英卫生服务中心承接区残联项目,办起残疾人康复中心。  王文津  摄

  今年80岁的张大玮和康丽琴是集美街道岑东社区居民,因患有心血管和糖尿病,多年来一直跑厦门二院心血管科和内分泌科专家门诊。去年下半年开始,听说每周三、四下午,厦门市第二医院的专家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便按时来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不用挂号和排队就看上了专家。

  与张大玮和康丽琴一样,杏滨街道锦园社区11组的林玉汝老人,也先后三次来到街道社区医院顺利看上厦门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庆福的专家坐诊。

  2015年3月以来,集美区启动分级诊疗工作,携手辖区两大三级甲等医院打造社区“医联体”,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创新。

   1 从“基层首诊”入手 推动“双向转诊

  春节刚过,后溪镇卫生院便开始忙碌起来,整理病房,添置设备,迎接与厦门市第二医院合作开设的“双向转诊”综合康复病房。集美区卫计局局长林云建告诉笔者,这是集美区携手三级医院打造社区“医联体”的一个开端。

  集美区有6个街镇,60多万人口,设有4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乡镇卫生院。辖内有厦门市第二医院和厦门市第一医院杏林分院两个三级甲等医院。如何把优质的医疗资源与本地镇街卫生服务中心结合起来,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水平,造福社区群众,一直是集美区探索的卫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20l4年,厦门市推出“分级诊疗”和“三师共管”的医改方针,给集美区携手三级医院,打造社区“医联体”带来机遇。集美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李辉跃为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按片区与两个三级医院开展“共建”活动。厦门市第二医院与集美、侨英、后溪三个街镇卫生服务中心结成对子,厦门市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则与杏滨、杏林、灌口三个街镇卫生院结成“联亲”,6个街镇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先后建立一支由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社区医院的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三师”共管队伍,从而推动 “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

  在后溪镇卫生院里,笔者看到,新投用的15间共30张床位的综合康复病房干净、明亮。一位在厦门二院做完手术,病情稳定的患者刚从二院转回到镇卫生院综合康复病房,卫生院院长李新海介绍说,患者是后溪港头村的,高血压加冠心病,前一段从后溪卫生院转到二院,手术后又转回来了。就护理而言,手术后住在三级医院和住在镇上卫生院是一样的,但回住社区医院护理不但能减少医疗费用,还能解决大医院住院部人多床位紧张的问题。“是啊,这才是真正的双向转诊,基层卫生院转上来,大医院手术后又转回去,上下联动!”厦门市第二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杨伟群深切地说。杨伟群认为,分级诊疗这个改革好就好在上下联动与双向转诊。厦门二院之所以选择后溪卫生院共建综合康复病房,不仅是因为后溪卫生院医疗条件好,更是为了推进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工作。

  新年伊始,根据分级诊疗和急慢病分离的方针,厦门二院正着手扩大临床科室下基层,新的一年二院将增加中医专科、呼吸专科(慢性支气管炎)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杨伟群说,厦门二院为打造社区医联体,目前已开通心电图影像中心和放射影像中心两个信息化平台与社区医院共享。只要患者在社区医院做心电图和放射影像,半个小时就可拿到二院影像中心的心电图与放射影像诊断书。

   2 既要“放得下” 更要“接得住

  随着社区“医联体”的建立和分级诊疗的推进,厦门市第二医院和厦门市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把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慢病门诊病号下放给集美区各社区医院“首诊”,一方面减轻大医院的门诊量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又给集美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带来门诊量骤增的难题。如何做到大医院“放得下”,而基层社区医院“接得住”?

  走进侨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但见门诊大厅墙上挂着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和本地社区医院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的名字。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戴建国说,侨英街道与厦门二院共建挂钩后,二院派来了泌尿科主任医师罗芳涛、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黄蕾和林鹭平等专家与侨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组成“三师”团队。每周二周三,他(她)们如期来到侨英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一起看门诊,热心进行传、帮、带,很受群众欢迎。

  与侨英街道一样,杏滨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也和厦门市第一医院展开共建,厦门一院派出心血管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陈庆福、泌尿科副主任医师郑武扬等多名专家,来到杏滨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与本地全科医生一起坐诊。同时,厦门一院还和灌口、杏林社区医院共建与传、帮、带工作,一年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要“接得住”,关键还在于提升自身素质,提升本地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医疗水平!在侨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戴建国最有体会。交谈中,一对来自后溪镇后安村的青年夫妇带着5岁孩子来找戴建国看病,原来几年前,戴建国是后溪卫生院的儿科医生。他20年前毕业于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来到集美基层卫生院一干就是20年。这对青年夫妇的孩子一出生就是找戴医生看的,他们认为戴建国医生的药“好用”,于是就一直跟着戴建国,从后溪镇跟到侨英来了。 戴建国说,这叫着病人跟着医生走,你看得好,群众认可,他就非跟着你不可。是啊,像这种“病人跟着医生走”的事例在集美还不少。

  李拓江是杏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也是杏滨社区医院院长。他擅长肛肠(痔疮)手术,原来一直在灌口镇卫生院担任外科医生,后来调任杏滨街道社区医院院长,但他始终认为自己还是个外科医生,“强自身”要从自己做起。灌口老街一位患者预约他手术,李拓江欣然应允,及时为这位灌口农民做了疤痕整形术。后溪城内村一位痔疮患者预约他开刀,李拓江愉快地为他作了痔疮切除手术。院长助理、儿科副主任医师荀山英,也是一位这方面的高手。多年来,荀山英坚持每周一、三、五坐诊儿科,不厌其烦为孩子们看病,深受当地周边群众欢迎。

  就这样,在院领导的带头下,集美区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出现了学习提升业务“强自身”的热潮。集美区卫计局及时抓住典型,以医改为抓手,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队伍建设,通过考核,一批青年医生被晋升为主治医师,一批主治医师被晋升为副主任医师。随着基层医生素质不断提升,分级诊疗面对的“接得住”这个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新年刚开始,集美区卫计局就联合厦门市第二医院举办2016乡村医生“基层首诊”业务培训班,来自集美区6个街镇61个村居(社区)的100多名乡村医生聚集厦门市第二医院新落成的医技大院课堂,由院长、主任医师杨伟群讲授什么是基层首诊与如何做好基层首诊,集美区卫计局局长林云建讲授乡村医生大作用与规范化行医等课题,课堂内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一个基层首诊、急慢分离、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新医改局面正在集美区形成!(记者 王文津 颜华容 季卫星 周碧菲)

计生卫生融合   集美妇幼保健事业壮大

新融合的集美区妇幼保健院,计生服务与妇幼保健融为一体,一批新开设的服务项目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 王文津  摄

  春节刚过,在杏滨街道前场物流园区打工的叶女士带着孩子来到集美区妇幼保健院体检时发现,这里的妇幼保健医生比以前更多了,项目也多了许多。原来,这是集美区整合计生服务与妇幼保健资源,做大妇幼保健事业,为新一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做好服务准备。

  多年来,集美区专业技术力量雄厚的计划生育服务站和妇幼保健院分别设在相隔十几里的两个地方,隶属两个不同部门管辖。群众看病和计生服务要来回跑。去年9月,随着计生卫生部门的合并,集美区卫计局将整合计划生育服务站与做大妇幼保健事业结合起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把计划生育服务站整体并入妇幼保健院(加挂计生服务中心),让专业技术人员“一专多能”,以推进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

  走进新组合的集美区妇幼保健院(集美区计生服务中心),宽敞整洁的门诊大楼让人耳目一新,“孕妇学校”课堂里,一群孕妇正在认真观看电教专题片,学习妊娠保健知识。孕检工作室内,一群“准妈妈”们正在按规定做各种孕检项目。院长、副主任医师刘绍辉告诉记者,集美区妇幼保健院去年门诊完成孕产妇系统建卡2500张,保健管理率达96%,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完成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率达到106%。集美区计生服务站去年免费孕前优生检查率达109%,获全国项目质量评比优秀。集美区卫计局局长林云建告诉笔者,这次集美区将计生服务与妇幼保健合并后,变整合为融合,人人都是妇幼保健师,个个都是计生服务技术员,不但节约资源而且推动医务人员一专多能,也将极大地方便人民群众的需求。

  目前,一批新的妇幼保健项目与计生服务项目正在集美区妇幼保健院(计生服务中心)推出。(王文津 颜华容)

集美: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忙

集美街道签约家庭医生上门为社区老人服务。王文津  摄

  刚从灌口卫生院调到集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张道森,一上班就接任签订“家庭医生”工作。他和健康管理师吴晓真一起背着药箱药具来到岑西社区安置房小区85号张来春家里。

  这是一位89岁的老人,患高血压已经20多年了。卧室里,张道森与吴晓真一起为老人作现场血压、血脂常规检查,详细了解以前服用高血压药情况。吴晓真告诉笔者,在此之前,老人是王翠琴医生的病人,王翠琴已经先后6次来到老人家为老人坐诊检查,后来医生调整换了张道森。随后,张道森和吴晓真又一起来到岑东路23号的胡玉英家里。今年83岁的胡玉英是一级残疾人,瘫痪卧床多年,因患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药。社区居委会干部陈丽萍与其挂钩,让她加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高友网”。

  在集美街道,像张来春、胡玉英这样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有200多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卧床、行动不便的有20多人。2015年6月,集美区开展分级诊疗工作,集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在区卫计局帮助下,率先在全区推出签约“家庭医生”活动,先后与5个社区130多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签约“家庭医生”。

  为了做好这项新工作,集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抽出5名全科医师、5名健康管理师配合三级医院下来的专科医师组成“三师共管”团队,定期上门巡诊服务,同时实行对口电话联系,做到病情随时监控。

  目前,签约“家庭医生”工作已在集美区侨英、杏滨、杏林、后溪、灌口等6个街镇社区医院全面展开。集美区卫计局局长林云建表示,新的一年,集美区还将把“家庭医生”与社区医生预约门诊结合起来,推进医疗改革更好地方便服务群众。(福建日报2月23日第16版 记者 王文津 颜华容 季卫星)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