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互联网+共同缔造”,探索垃圾处理新模式
泉水湾小区中草药园的肥料来自厨余垃圾转化成的有机肥。陈季玉 摄
每袋厨余垃圾清洁工都会仔细称重并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陈季玉 摄
华侨大学孙成柱博士指导社区工作人员使用“互联网+垃圾分类处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统。陈季玉 摄
泉水湾小区居民叶月娇阿姨每次择菜都把蔬果皮烂菜叶放入厨余堆肥桶。陈季玉摄 核心提示 老百姓自觉将家中的生活垃圾分类,保证清洁楼里不脏不臭,送来的垃圾还可以进行二次深造?每当面对来访者的疑问,集美区侨英街道海凤社区泉水湾小区的居民李阿姨总是一脸笑意地回答说:“在我们这里就是可以。” 迅猛增加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繁琐环节和高额成本,成为城市管理中的棘手难题,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处理方式是实行垃圾分类,使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在探索“互联网+共同缔造”的垃圾处理模式中,泉水湾小区的做法成效显著,将进一步在全区进行推广。 垃圾分类 既改善环境又带来效益 李阿姨说,以前大家都是把一袋袋垃圾丢进小区的垃圾桶里,虽然每天都会被清洁工收走,可是总会有汤汤水水渗出塑料袋,垃圾桶旁的地板越来越脏,经过垃圾桶旁总会有股异味,苍蝇蚊子嗡嗡飞,时不时还会看见老鼠窜来窜去,现在把厨余垃圾单独分开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而这些垃圾被送往离小区不远的凤林清洁楼后,清洁女工会将一袋袋残羹冷炙打开,倒进一个大桶。接下来,它们将被送往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中“深造”:经过“厨余堆肥实验房”的处理,厨余垃圾被分解代谢成了颗粒状的优质有机肥料,塑料袋则会被另外集中处理。据了解,仅一座清洁楼里的一套厨余垃圾生物处理设备每天可以处理厨余垃圾500公斤,每年可处理垃圾180吨,获得20吨有机肥,需要被送往垃圾场的垃圾量就大大减少了,垃圾楼也不会有臭味。 据了解,在倒垃圾之前,清洁女工都会先用手机扫一下垃圾袋上贴着的二维码。原来,小区居民以户为单位,下载一个配套的手机APP后,可以激活账户领到一些二维码标签、垃圾投放卡和厨余堆肥桶、垃圾袋,然后将贴好二维码标签的垃圾于每周一、三、五、七将厨余垃圾定点投放到小区的“湿垃圾”桶,清洁工就可以掌握到每户投放的厨余垃圾量,后台系统会根据输入的信息,给予用户相应的积分,居民可以在APP上查询并到社区居委会兑换相应奖品。 李阿姨一边演示垃圾如何分装,一边告诉记者:“如此一来,不仅家里干净清爽了许多,还可以用积分换奖品,比卖废品‘挣’得多。” 笔者看到,在泉水湾小区楼道门口和重要节点等显眼的地方,整齐摆放着八九个垃圾桶,贴着“干垃圾”、“有害垃圾”等标志,一目了然,便于识别,而这些垃圾桶边上的地上,十分干净。居民在附近散步、聊天,也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 垃圾桶周围不臭不脏,生活环境好了。那可对居民个人来说,把厨余垃圾单独装袋不麻烦吗?每周一、三、五、七才定点投放,存放在家里不会臭吗? “这样一点也不麻烦,而且垃圾集中起来几天再倒一次,也可以节省下很多塑料袋。”李阿姨带着笔者来到她家,在她的厨房里,摆放着两个垃圾桶,一个是普通的垃圾桶,存放着纸巾、包装袋等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干垃圾。另一个便是社区分的厨余堆肥桶,外观上和家庭普通垃圾桶差不多。李阿姨把剩菜剩饭、果皮菜叶等倒进这个桶,再撒点EM菌活性发酵菌糠,就可以防止厨余腐败变臭,装满一桶再倒掉。 循环利用 给错放的资源找出路 在泉水湾小区,有片中草药园,种植了薄荷、枸杞、九层塔、鱼腥草、芦荟、柠檬等20多种平常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植物,陈阿姨的孙子这几天有些咳嗽,她专门到这里采薄荷叶回去给孙子煮水喝。 海凤社区负责人林少玲告诉我们,小区居民投放的厨余垃圾处理成的有机肥部分会被返拨回社区,用于小区绿化用,所以他们建了这片中草药园,作为少儿生态环保教育实践基地,可以让青少年们从小亲近中草药,认识中草药,增长对中医知识这一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需要的居民也可以到这里来采摘。 厨余垃圾被集中处理成有机肥,那其他垃圾怎么办呢?林少玲介绍说,解决了垃圾的干湿分离,可回收的垃圾才能真正得到回收,完成分类的垃圾将得到不同的“待遇”。 据统计,目前生活垃圾中约70%为厨余垃圾,约20%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利用的垃圾只占10%左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是有效解决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基础,而要真正实现垃圾的分类处理,干湿分离则是关键。 湿垃圾尤其是厨余垃圾占据生活垃圾的主要部分,由于含有极高的水分与有机物,很容易腐坏,产生恶臭,是生活垃圾中很难解决的部分,直接影响着垃圾分类的效果,设想一下,那些原本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废纸、容器、金属、玻璃、纺织品,如果混杂在酸腐剩菜汤饭中被玷污,自然难以回收再利用。而现在,得知水泉湾小区的垃圾实现了干湿分离,立即就有环保公司找上门来,主动要求来回收“干垃圾”,这些“干垃圾”经过妥善处理和加工,可以转化为新的资源,这样一来,真正的“垃圾”所剩无几。而且旧电池、废弃灯管、过期药品、废弃日用化学品等这些“有害垃圾”被隔离开来,就能得到集中的科学处理,防止它们污染土壤和水源。 全面推广“垃圾变宝”经验值得推广 泉水湾小区一期“互联网+垃圾干湿分离”智慧生态循环小区建设试点从2015年11月29日启动以来,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的社区居民不断增加,餐余垃圾投放量与日俱增,每天都有人加入到泉水湾小区垃圾分类实践群中,大家在这里交流垃圾分类的心得和收获。 在泉水湾小区居民的推荐下,笔者加入了这个微信群,群里非常活跃,经常有人询问哪些垃圾属于“湿垃圾”“干垃圾”或“有害垃圾”。据说,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时,有人把纸尿裤也放进了“湿垃圾”的袋子,如今,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大块的骨头、海蛎花蛤壳最好不要放进“湿垃圾”里,普通干电池已基本实现无汞,可以和普通垃圾一起焚烧填埋处理。 居民们还经常在这里“炫耀”自己的积分和排名。泉水湾小区有个环保排名,根据积分共分5级,分别是:环保新手、环保卫士、环保达人、环保先锋和环保之星,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有机肥等奖励,积分多的自然可以得到更丰厚的奖品。 举手之劳做环保,赢得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还能赚积分换奖品,这样的好事自然让居民们乐于参与并津津乐道,而那些没有参与的居民也会通过后台的数据库“暴露”出来,社区和物业做工作就有了“目标”。一些居民甚至只管分类,并没有一一贴上二维码,体现了重在参与的热情,营造出“垃圾分类人人动手,干湿分离家家行动”,共同建设资源循环生态环保社区的和谐氛围,成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社会管理创新的鲜活样本。 据统计,集美区常住和流动人口约有80万人,每天产生的垃圾超过500吨,而厦门每天的生活垃圾有3000吨左右,这个数字还在与日俱增,而每吨垃圾目前的处理成本要400元,日积月累,这将是多么巨大的压力,多么巨大的浪费。变以治理和约束为主的模式为奖励手段,还运用互联网进行管理,真正激发了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集美区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模式,这种模式简单易学,可以复制,集美区目前已着手制定相关政策,不断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与监督机制,预计不久后,将把“互联网+垃圾分类处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区铺开,为美丽厦门建设增光添彩。 全民参与“互联网+共同缔造”合力破解难题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泉水湾小区的做法实现了就地简单化循环处理,既为这些放错地方的资源找到了出路,又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丽整洁。那么,这么好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呢? 泉水湾小区是位于集美侨英街道的一个复合型社区,这里因交通方便吸引了大批购房者,但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刚入住时,居民们发现这里的环境没有期待中那么好,尤其是脏乱差现象还比较严重,居民们意见很大,小区物业为此也很头痛。 这种情况得到集美区委区政府和侨英街道的高度重视,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集美区决定在这里推行垃圾分类。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很复杂,光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居民积极主动地配合。 集美区把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作为实施人文集美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美丽厦门示范区,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侨英街道主要领导亲自组织成立了“大地之友环保志愿者协会”,街道、社区干部和泉水湾业委会委员带头尝试垃圾分类、厨余堆肥,还在侨英街道开辟了一间厨余堆肥房,建立了QQ群、微信群,工作之余,大家经常交流分享厨余堆肥处理制作成有机肥料的经验和成果,在实验团队的反复实践和共同努力下,还攻克了EM菌量产技术,实现了EM菌液态的自主制作,解决了厨余垃圾的除臭问题,使垃圾分类人人可为,人人能为,成为举手之劳。 最棘手的厨余垃圾有了解决方案,最重要的就是得到居民积极主动的配合。一方面,海凤社区组织泉水湾小区物业和居民代表到集美区行政服务中心餐厨垃圾生化处理站、集美大学餐厨垃圾生化处理站等地方参观,感受垃圾经过分类处理后的效果;一方面,集美区积极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研究实践,与华侨大学共同研发了“互联网+垃圾分类处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高端处理设备,实现社区用户垃圾投放内循环和社区垃圾处理外循环的全程监管,确保垃圾真正得到分类有效处置,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泉水湾小区的居民、垃圾管理员(清洁工)、清洁楼里的垃圾处理机、小区业委会、社区居委会等等垃圾分类处理每个环节的对象都被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基本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与循环利用的设施体系。这个项目还被列入今年第十三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签约项目,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厦门市空白。 集美区通过“互联网+垃圾分类处理”综合管理系统,与此同时,集美区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侨英街道组织居委会干部、泉水湾小区物业、业委会委员、楼长和居民代表等进行培训,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操作流程;在泉水湾小区的宣传栏上张贴着关于垃圾分类说明及图片,通过宣传单和群发短信等方式,使小区居民能够对垃圾分类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侨英街道办事处联合集美区建设局、教育局共同编写了《环保与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读本》,通过代表集美的文明使者“阿集”“小美”聊生活垃圾和环境保护的方式,图文并茂地介绍生活垃圾的来源、危害、分类的意义、怎样分类、分类后的处理等知识,并纳入街道范围内所有小学的实践课程,从娃娃抓起,普及生态环保知识,让小手牵大手,共同推进社区家庭垃圾分类工作。(福建日报 田园 杰霖 陈季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