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布阵,锻造闽派强军

26.09.2014  15:20

两种模式 同一理念

  12日,来自瑞士地中海航运公司的集装箱班轮,经由美西航线抵达福州港江阴港区的福港集箱码头,并在已投运的1-5号泊位中,选择适宜的4号泊位停靠,卸装了约3000个标箱的集装箱。

  “过去,1-3号泊位属于新港公司,而4-5号泊位属于江阴公司,哪家揽的货,只能停靠在哪家的泊位上。”福港集箱江阴港区操作部经理金椿说,一体化运营后,各泊位间不再区分彼此,可统一调配、共享资源,增强了对外的整体竞争力。

  去年5月30日,福州港三家集装箱龙头骨干企业——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青州集装箱码头对外宣布,今后以“福港集箱”的名义对外一体化运营,原先分别归属于3家企业的11个运营泊位,由福港集箱统一管理运营。

  “这种模式不改变企业原有股权,3家公司仍是实体公司,但统一了管理人员和软硬件资源,实现了对外揽货、生产调度的一体化。”福港集箱公司总经理郑明表示,通过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码头、设备、人才、信息等各种资源得到了整合,运营成本降低了,经营管理效率则提高了。

  据悉,去年,福港集箱启动了集装箱国际中转运输业务,并成功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等多种国际中转业务,丰富了箱运业务模式;今年,企业又新增2条西非远洋航线,带动了港口吞吐量的增长。1-8月,福港集箱三大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4.5万标箱,同比增长8.9%。

  同样转向一体化运营的,还有厦门集装箱码头企业。不过,与福港集箱不同,厦门采用“新设合并+同步出资”的方式。去年12月13日,厦门集装箱集团正式成立,吸收合并原海天、象屿、国贸、海沧港务等4家码头公司的25个泊位,把码头市场上70%的集装箱码头资源整合在一起。

  “资产重组后,合资股东方包括了厦门港务集团、厦门国贸集团、厦门象屿集团及香港新世界港口等实力雄厚的企业,总运营资产超过100亿元,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原有实力。”厦门集装箱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集团成立后,通过规范码头收费行为、升级改造靠泊能力、延伸扩展物流服务平台等举措,大大提高了港口资源的运行效率。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厦门集装箱集团内、外贸箱量同比增长9.91%,高于全厦门港集装箱7.9%的增量。尤其是,外贸箱在同业市场份额达87.79%,稳居省内龙头地位。

  “福港集箱采取了联合经营的模式,而厦门集装箱集团则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形式,经营管理方式不同,但两家企业的理念是一致的。”对此,省港口协会秘书长黄锦认为,近年来,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大型化、专业化已成为总体趋势,通过联合经营、资产重组等方式,福州、厦门的两大集装箱码头企业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为走向品牌经营之路奠定了基础。

培育龙头 聚合成力

  港口企业是港口经营管理的主体。近年来,我省港口及临港产业发展迅速,但省内港口经营企业的整体实力依然较弱。

  有关资料显示,我省港口经营企业共有200多家。其中,规模最大的厦门港务集团,其货物吞吐量仅占全省总量的20%,集装箱装卸量则占47%。而在台湾,其港口龙头企业——台湾港务股份有限公司货物吞吐量占全台总量的82%,集装箱装卸占有量为100%。

  “纵观业内,大部分港口都有一个主要的码头经营主体,如果经营主体过多则无法形成规模降低运营成本,更无法合力对外拓展市场。”黄锦表示,引导港口企业整合港口不是垄断,更不是牺牲中小企业的利益,而是希望通过联营、入股、兼并等多种方式,做大港口企业规模,显著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福建港口对外整体竞争力。

  为此,《纲要》提出,今后将重点支持省交通集团、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对省内其他港口码头资产进行重组,至2018年形成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南北两大港口龙头企业,统筹建设经营全省公用码头,打造一流的公用码头运营商和港口物流综合服务商。

  培育龙头,旨在聚合成力。眼下,我省核心港区正顺延着这一思路,谋划全局。

  湄洲湾港口管理局综合处处长余贤顺告诉记者,省交通运输集团、莆田市国资委、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已签订《湄洲湾北岸港口整合框架协议》,决定把湄洲湾北岸的15个公用散杂货码头泊位全整合起来,由新组建的公司统一经营,力争年底前挂牌对外服务,打造湄洲湾港以大宗散货为主的枢纽港地位。

  厦门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则表示,整合集装箱码头是第一步,之后还将择机进行散杂货码头资源的整合,做大、做强、做优厦门港。

  下一步,福州也将进一步发挥福港集箱的龙头作用,集中力量发展江阴港区集装箱业务,壮大“两集”之一的江阴核心港区。

  (记者:吴洪  通讯员:陈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