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连增"难掩耕地质量下降有机肥将有大作为
工业废物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和种子产品污染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已成当下环境治理的又一大头。面对我国耕地质量下降的现实,有专家称,有机肥在未来会大有一番作为。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一句话点明了农家肥对于农业生产的超凡地位。不过,这已经是老皇历了。叫好不叫座,明知有机肥比化肥好,但农民就是不爱用,是目前有机肥推广所面临的最大现实。
与化肥相比,有机肥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肥效长,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还可以防止土壤板结,提升粮食、蔬果品质和口感。不少人觉得,现在的蔬果好像比过去好看了,但却没有过去的香了。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化肥已经全面取代有机肥地位的后果之一。
客观地说,今年12月4日,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与化肥的贡献不无关系,但这样的增长背后,也无法掩盖我国耕地质量下降的现实。曾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与30年前相比降幅达31%,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
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不到全世界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目前我国化肥用量水平已经很高,受报酬递减率作用,靠增加化肥投入量能够引起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从科学角度来说,粮食产量70%~80%应靠基础地力,20%~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工业废物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和种子产品污染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显然,通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基础地力,藏粮于土,才是建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选择。而严格控制化肥的过度施用,是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步骤。所谓此消彼长,限制使用化肥,有机肥是不是就有市场空间了呢?
以肥料生产大省山东为例,全省生物有机肥年产能超过1200万吨,目前实际每年销售量只有350万吨。市场受冷遇,必有原因。首先成本太高。有机肥养分含量只相当于化肥的1/8,从理论上讲,定价也应是同重量化肥的1/8。然而有机肥原料、成品体量大,加工、物流成本远高于普通化肥,价格定低了生产商折本,定高了农民用不起。更何况多年以来,农民使用化肥还能享受一定补贴,而直到今年《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出台,才规定有机肥至少应享有与化肥同样补贴。其次见效太慢。土地流转合同期限短,而有机肥见效慢。自己花大力气、大价钱养地,受益的却可能是别人。
可见,推广有机肥,不能坐等化肥减量的东风,国家各项配套政策,尤其是法律制度建设也要跟上。其一,我国应尽快出台耕地质量管理方面的专门法规,探索并推动设立耕地建设和保护补偿政策,为耕地质量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目前,我国只是在《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由于缺乏相应的耕地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导致难以对耕地质量进行把关,对破坏耕地或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行为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罚。
其二是粮食收购价格分级需要细化。目前我国粮食收购时,主要检测水分、杂质、容重,分等级定价。在现行定价体系中,有机肥种出的粮食虽然品质、口感上佳,但价格上与施用化肥所产的粮食没有差别,以致农民对施用有机肥缺乏积极性。
只要国家从实际行动上不断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立法进程,把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常态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相信有机肥在未来还会大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