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幕后 丈量风云
中国气象报记者 简菊芳 张宏伟
1月29日8时20分,在国家气象计量站(以下简称计量站)老办公区门口,职工丁红英将用保险箱装好的精密仪器放到班车上,前往位于中国气象科技园区的新办公区。地图显示,两地距离30公里。
自从2017年9月计量站搬迁新址,丁红英每天7时之前就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然后再去赶班车。在计量站,像她这样奔波的还有不少。
9时10分,班车到达目的地。与老办公区相比,计量站的“新家”敞亮许多,一楼大厅“准确、公正、科学、高效”八个字也格外显眼。
建立和保持气象行业最高计量标准,是计量站的第一要务。这里具备大气压力、降水和温湿度、辐射、空气流速等实验室洁净和恒温恒湿条件,每年有将近3000台气象设备仪器被送至此地检定、校准。
走进降水量实验室,只见桌子上放着厚厚一叠降水量仪器检定/校准记录表和即将被检测的仪器。“计量是细致活儿,容不得半点儿马虎,从这里出去的每一张检测书都具备法律效应。”计量站副站长南雪景说。
在辐射实验室里,巨大的噪音从漆黑的房间中传来,两名实验员正对一个太阳辐射设备进行检测。原来,辐射实验室对试验环境要求极高,不仅要保证恒温恒湿,还要做到全遮光。“模拟的太阳光格外刺眼,我们需要戴上特殊的太阳镜才能看清仪器。”实验室负责人丁蕾介绍道。这里的太阳辐射标准组是国内辐射的最高标准,每五年要到瑞士参加与国际直接日射表比对,与世界辐射基准的量值溯源,确保我国的最高辐射标准与国际标准统一。太阳辐射设备的检测需要有人一直盯着,两名实验员连吃饭也是轮着去。而每年试验时期,他们都要将这些沉重的设备搬到楼顶进行试验。为了捕捉到最好的时机,丁蕾和同事经常被晒得脱皮。
正研级高工李建英负责的气压实验室大气压力标准器组,是国内及周边国家气象部门大气压力量值的溯源标准。实际上,这些仪器还承担着对气象部门以外的社会计量服务任务。在旁人看来枯燥的工作,李建英却很喜欢,对这些精密仪器的脾气秉性,她也摸得一清二楚、小心呵护。“这个数字什么时候读不出来了,就说明要清洗了,稍微有一点儿灰尘,它就罢工。”李建英说。
被问起计量的意义,从事计量工作20多年的工程师于贺军举了个例子: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升温,可究竟是气温真的升高了还是仪器测量不准确?这就需要计量工作保驾护航。“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对这项工作最传神的评判。“一旦计量站有任何偏差,传递到省气象局再到基层台站,误差很可能就放大很多。”于贺军说。
不过,对于计量工作更深层次的重要性,于贺军有着更多思考:“准不准只是现象,真正的值是得不到的。我们工作的意义在于,掌握仪器测得的数据是如何分布在标准值附近,并制定出测量标准,让这个量值从保持、复现到传递的链条可控可测。”
从1982年毕业到现在一直从事气象计量工作的正研级高工杨云说,计量工作需要沉得下心。她喜欢这个工作,愿意沉浸其中,并且享受“精准度提高0.1%”的乐趣。因为,尽管是0.1%,也是一群人共同努力了很久的结果。这么多年来,杨云不仅自己静下心来,也培养出一批年轻的业务骨干。他们都工作在一线,并将计量这种“求精准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态度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计量是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基础强则业务强。唯有日复一日的精益求精,才能提升气象计量能力,为气象强国事业奠定坚固基石——在气象计量人眼中,这就是隐于幕后、默默奉献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