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由维尼的“帽子”说来(吴咏虹)
前几日给年幼的孩子读童话故事,有一则《维尼的帽子》让人记忆颇深。故事讲的是小熊维尼不小心将装蜂蜜的瓦罐扣在了头上无法拔出,只好顶着瓦罐出门,遭到土拔鼠的嘲笑。不料偶遇老虎大王,大王误以为那是冬季最新款的帽子而大加赞赏,于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争相模仿,纷纷将自家瓦罐扣于头顶摇摆出门,更有甚者头顶硕大的酒缸招摇过市,连土拔鼠也改了口风。维尼小熊在妈妈的帮助下终于将紧扣在头上的瓦罐拔出,正轻松得不行,没想到出门一看,居然人人头顶奇怪的“帽子”,无罐覆顶者反为异类,虽然极不愿意,也只好又回去将沉重的瓦罐戴在了头上……
童话故事浅显易懂,其中深意却耐人寻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一反常规个个以头顶瓦罐为美呢?是老虎大王吗?他只是主观误断而已。是始作俑者小熊维尼吗?维尼估计要叫屈了。是小动物们自己吗?也许他们才是受害者。要我说,罪魁祸首是每个人毫无主见的盲从心态,是骨子里对权势地位不敢申辩甚至不敢怀疑的唯唯诺诺,黑的见多了就是白,若人人点头错也是对,古语说“指鹿为马”、“三人成虎”,指的也就是这种勿论是非只是盲目跟从,人云亦云不顾颠倒黑白的社会风气了。而更可怕的是,所谓“久居兰室不知其香,久居鲍室不闻其臭”,他们陷在这种愈演愈烈的不正之风里还不自知,个个以丑为美互相攀比,居然连深受其害者也在大流之前噤了声,缩了头,宁愿重拾枷锁也不敢背上异类之名,如此一来,这不正之风便登堂入室深入人心了。
放眼当今社会,如小熊维尼者何其多?如小动物者又何其多?古人有云,苛政猛于虎,今天我要说,盲从亦猛于虎。盲从的根本是主观意识上的是非不分、美丑不辨,进而发展成为不明事理,不重礼仪,不知羞耻,最终导致良好的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被破坏殆尽。远了说,从十年前的芙蓉姐姐到前两年的凤姐,将自尊踩在脚底以博一夜成名者层出不穷,以丑为美竟然受到热捧;从郭美美炫富到“我爸是李刚”,富二代官二代的高调任性肆意成风,羞耻二字无从谈起。近了说,过年过节给领导拜谒送礼者从未断绝;大事小事第一时间想到走后门拉关系者比比皆是;看病住院红包少不了的情况大家习以为常;老人倒地只敢围观不敢救助成为常规……太多了。也有人说:“谁愿意当孙子到处送礼啊?环境所迫大势所趋啊,识时务者为俊杰啊!”。殊不知,正是国民个体这种敢怒不敢言的顺从纵容了甚至推动了歪风邪气的增涨,越是低头沉默歪风越盛,歪风越盛越是言路蔽塞,才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困局。如同小熊维尼,明知是错也只能顶着沉重的负担尾随其后,苦了自己,害了他人。于是在一系列不正之风面前,许多人做人处事的原则和底线被歪曲和压倒,被动或主动选择了盲从,像听着摇铃往前跳的僵尸傀儡,迷失了公正良知,迷失了光明美好,也迷失了自己的灵魂。
狄更斯说,迷失了灵魂的民族终将迷失。鲁迅先生也曾写道,“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一个社会,如果无耻之行不受谴责、无耻之人不受唾弃反而扶摇直上,无耻之风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性堕落的社会,是一个没有仁义、没有公正、禽兽横行的社会,国家岂有不亡之理!在这个反腐倡廉万事待新的时代,在这个追求公正追逐梦想的年代,难道我们要在盲从和沉默中灭亡吗?不,我们必须爆发,必须改革,必须痛下决心对歪风邪气说“不”。抵制不正之风,严打严惩是一方面,但有一种力量比法律更为重要,更治本,那就是人们心中亟待强大的礼义廉耻观。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管仲给齐恒公建议的第一句话,意思是“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根柱子,没有了“礼义廉耻”,国家也将要灭亡。“礼义”就是明白事理,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廉耻”就是廉洁不贪,知羞知耻。管仲说,“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可见礼义廉耻的观念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谈反腐阶段和目标时言论精辟,他说,要让官员从目前的“不敢贪”到今后的“不能贪”再到“不想贪”,即在打击力度上震慑贪官后,还要从制度和思想建设上让公务人员不能贪,最后不想贪。这也印证了礼义廉耻、明礼知耻观念在正本清源、肃清风气上的重要作用,阐明了唯有铲除思想上的污垢,方能开出廉洁的花朵。
明礼和知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明礼,才会知耻;只有知耻,才能守礼。明礼,是一个人道德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准,通过学习教育,知道了是非对错,就明白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所以说“知法方能守法”。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只有对思想建设和纪律作风教育常抓不懈,才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心中牢牢树立廉洁自律,手上做事才能更有规矩。古书《拍案惊奇》中曾描写这样一个细节:古代,一官员深夜里还在衙门研读案卷公文,突然,门外侍卫递上千里家书一封。此官员一手接信,一手很自然地将案牍上的蜡烛熄灭,然后从怀里掏出另一只蜡烛点上,再拆阅家书。原来,案牍上的蜡烛是公家所有,应用于公务;怀中的蜡烛为私人所有,可以用作阅读家书。“官员读信不费公家蜡”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古代社会,公私分明廉洁守法在是深入人心的,不是作秀也不是演戏,是人人遵循再平常不过的事。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情何以堪?如果现代社会还有这样一种共识,人人自觉以清廉务实为荣,以藏污纳垢为耻,那我想天下便再无贪官了。
知耻,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人自尊心的重要体现,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康有为也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但是它关联的却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和品质,同时还关乎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兴衰。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邪恶必然当道。电影《焦裕禄》中有一个镜头:焦裕禄刚到兰考,就遇上了无数灾民“大逃亡”。此情此景,使这位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百感交集,他对县委一班人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了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正是这位有着“知耻”之心的县委书记,抱病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终于征服了风沙、盐碱和洪涝三大灾害,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由于知耻而引发的大无畏精神。前一段时期,中央也郑重提出了“八荣八耻”的重要精神,积极倡导广大群众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争做当荣之事,拒绝为辱之行,这很快成为衡量价值导向的标尺和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今年来,中央在打击歪风邪气和社会丑恶现象上的力度从所未见,从苍蝇到老虎,从官僚习气到封建民俗,无不显示着我国在构建是非清楚、荣辱分明、美丑有别的社会环境上所下的决心和努力。几千年传统国学文化中沿袭下来的思想精髓,应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得到更多尊重和传承,更好地引导人心,净化环境。唯有举国之人皆知有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避免蒙受耻辱;唯有从严治吏,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党风、政风才会好转,社会正气才会发扬光大。
说远了,但一直忘不了,读完那则《维尼的帽子》后小女儿用清澈的大眼睛望着我时的表情,那嘟起的小嘴似乎在问,妈妈,为什么维尼还要戴上沉重的“帽子”呢?或者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也处于维尼小熊的境地,做父母的会如何指引未涉人事的他们?是盲目跟从还是洁身自好?是随波逐流还是守住底线?是缩头当孙子还是挺直腰杆做人?想着从小就给他们读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要求他们学习“忠孝信悌,礼义廉耻”的思想,可面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我们自己又做到了多少呢?以后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示范吗?这些问题是该我们好好思考思考了。
作者:邵武市人民检察院 吴咏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