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地吐痰非小恶,需“重典治乱”
4月23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关于提请审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决定(草案)》的议案,拟规定对随地吐痰、便溺,乱丢废弃物,乱倒垃圾等行为的罚款额度由20元以上50元以下,提高到50元、情节严重的200元。(4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场疫情,让所有人都看到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比如受诟病的随地吐痰、便溺,乱丢废弃物等行为,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传播疾病,也正是这些平常眼中的小事小节却成了战胜疫情的关键。于是,人们开始呼吁、接受新的卫生与饮食习惯: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拒绝食用野味,感冒佩戴口罩,咳嗽遮掩口鼻,等等。
其实,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的危害真的很大,资料显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其吐出的一口痰中,有成千上万个致病细菌。随地吐痰,痰中的致病微生物会蒸发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些带有病菌的空气后,染病的机会会增多。
可见,随地吐痰不是“小恶”,禁止随地吐痰更得当作大事来抓。目前北京对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的罚款上限是50元,此次拟提高至200元,也是寄希望于“重典治乱”。但必须看到,处罚的高低虽然对市民不文明行为的约束力会不同,可如果规定落不到实处,做不到有始有终,那么处罚再高也无助于市民改掉随地吐痰的坏毛病。毕竟,徒法不足以自行。
同时,管理之道,自然还是要进行宣传教育,让随地吐痰者“知耻”。职能部门应加强全民宣传教育,通过媒体进行科普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随地吐痰可耻的氛围。而监督执法部门也要树立预防为主,罚款为辅的思维,多采取对不文明行为者进行警告、责令从事社会公益劳动等“软硬并进”的方式,让随地吐痰者能够深刻反思和矫正不文明陋习,从而催生卫生文明新风尚。(莆田文明网 谢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