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之都"拔了烟囱建水库 闽清转身要走农业路

16.09.2014  12:11

  朱老板的水库可以垂钓,游客还能划船

  曾经的陶瓷生产车间经常落满灰尘

  □东快记者吴静见习记者周强文/图

  从云龙高速口进入国道,到闽清塔庄镇时,一片绿水闯入东南快报记者眼里。

  这是一座1200亩的水库,水库边还坐着几名垂钓爱好者,水库四周有让钓鱼人休息、吃饭的房屋。一排高大青翠的树木置身其中,各色小花装点树下的花圃,让人心旷神怡。

  原来,“陶瓷之都”闽清是这个样子的。

共4页 1 2 3 4

  朱老板的农业路

  当记者还沉浸在对闽清的“初印象”时,水库边上的菜地里突然来了十多个人,一下地就“耍”了起来。

  “要不要一起玩玩?”水库主人朱祥豪很是热情。他说,现在他做的是生态农业,水库垂钓只是项目之一,水库周边还分布了采摘、温泉休闲等农业项目。

  从事投资大回报慢的农业领域,朱祥豪可是底气十足,他称,闽清是毋庸置疑的“天然氧吧”,天很低,很蓝,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白云。“闽清特别适合经营农业发展,让每天奔劳在都市的工作者有个最佳‘逃离’或‘躲避’之处。”

  朱老板的农家乐只是闽清大大小小农家乐里的一家。2012年开始,闽清就开始尝试走农业路,GDP考核取消后更是如虎添翼,云龙乡、上莲乡、三溪乡等地的农业发展朝气蓬勃。

  变革下的陶瓷厂

  但在东南快报记者想象中的闽清,并非我们开头所见的样子。早在出发之前,就有人说过,走在闽清路上得戴上口罩,因为满街的粉尘会给你上一层“粉”。

  闽清有着千年制瓷历史,多年来,县城马路两侧都是瓷砖零售店。“为了稳住闽清GDP在福州市不排在倒数,陶瓷在闽清从没离开过支柱产业这个位置。”据闽清县经贸局张主任说,站在梅城镇王大河工业区,头顶上四处都是烟囱。

  张主任的说法也得到企业主的认同。梅城镇王大河工业区陶瓷企业主张顺说,因为原来陶瓷制造都是用煤气烧瓷,满天都是烧制后的黑色蘑菇云笼罩在空中,工厂内外也都是土粉。

  不过,据张顺介绍,今年起,闽清的所有陶瓷企业都要经过清洁改造,用天然气代替煤气,环保质量不合格的会被要求停产,很多小企业就陆续消失了。

  淘汰关闭陶瓷企业,在工业转型过程中功不可没。而闽清县政府为推动企业“煤改气”,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但很多想坚持祖业的企业主依旧面临不少问题:严峻的市场竞争、政府补贴是否能够持续,天然气供应能够保障。

  闽清农家乐能够更好更快发展,却是要基于陶瓷企业转型这场“阵痛”。

  机遇与压力并存的闽清

  今年7月初,福州市环保局公布了2014年第二季度福州市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情况,对42家企业开出罚单60张,其中20多家闽清陶瓷企业上榜。

  “闽清县不改不行,陶瓷业污染大。”闽清县县委书记池宁说,“从古至今,闽清县‘陶瓷之都’的名号一直都是名副其实的。陶瓷业是创收大户,却存在很多问题。”

  庆幸的是,及时雨来了。池宁说,正好,如今闽清人迎来了一次告别为稳GDP需要制瓷企业、告别了制瓷必须为支柱产业的计划,将考核重点放在了农业优先等方面。

  为此,闽清县政府对于陶瓷企业的批建予以了严格的限制。从今年初开始,为推进“煤改气”工作,闽清县对辖区内的陶瓷企业使出了杀手锏,大面积关停陶瓷企业。东南快报记者从闽清县经贸局的数据中得知,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制陶企业只剩42家。

  放弃了旧的支柱,就会有新的产生。池宁表示,在取消GDP考核的大背景下,接下来闽清要做的事情就是,将重点转向生态观光农业,打造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村。当然,必须结合闽清的“天然宝物”温泉和充足而肥沃的土地发展农业项目。

  池宁的目标是清晰可见的,因为仅从开始做尝试的2012年来看,当年全县生产总值106.42亿元,名义增速11.88%,实际增速13%。

  新闻链接

  近年来,“唯GDP论”饱受诟病,GDP成了考核政府政绩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在这种不正确的政绩观下,官员容易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但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

  2013年12月,中